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1-01-29 12:14: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精选)

  导语:目送》像是一份厚礼一个惊喜,带你在喧嚣中找到平静,在冷漠中找到温暖,在困境中找到希望。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目送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精选)

  目送读后感(一)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目送读后感(二)

  我读了龙应台所写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觉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归》跟“目送”有些关系,其余都很杂乱,几乎与“目送”没有关系,所以,大致内容我也概括不出来。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父亲的时候,明摆她和他的缘分也就终止了。

  原来,龙应台的“落寞”与儿子、父亲有关。儿子逐渐得长大,离“我”愈来愈远,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 “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当龙应台大学教授的那一天,父亲开车送“我”,但是父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大学的大门口,而停在侧门的巷边,因为他认为,这种廉价的小货车不是送大学教授的的车子。父亲生病住院,“我”每个礼拜都去看父亲。有一次,龙应台帮父亲清理排泄物,结果让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父亲对 “我”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愧歉都告诉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这本书的第八篇:《母亲节》里,有一段有趣儿的文字,是一些对话,我一边看,一边想,貌似我和母亲也有过这类的的对话……

  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归》,它说了龙应台的父亲死了,村民们说,根据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母亲却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 这一天清晨,“父亲”上山了,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我”和“我”的母亲深深地跪下,眼泪决堤。

  虽然我看得是“电子书”,有一些重复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复还是无意重复的。但是,这“本”《目送》十分感人。虽然我还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会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颗感恩和回报的心。

  目送读后感(三)

  读了《目送》,我感触良多。作者描绘了当下的儿女如何对待父母,而且也描绘了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子女却漠不关心的样子。小时候,我们常常缠着父母“死缠烂打”。长大了,自己学会走动了,不用别人牵了,我们便忽视父母,看也不看一眼。

  在这篇文章,“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出现了两次,到底有何意义呢?依我的.看法,这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一道墙”。作者用这段话让读者们觉得父母把我们生下来,是为了目送我们,一次比一次遥远,接二连三的再见;一而再,再而三的离开父母的身边,父母连追也不必追,只能站立在小路的那一端,凝视着我们的背影,越走越远。但是,无论我们走得多远,离家多远,无论我们失意失败或是风光得意,总有两双饱含泪水的眼睛,远隔千山万水,父母始终在默默注视着、暗中追逐着我们……

  当作者的儿子将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不仅送孩子到机场,也拥抱了他,他却只勉强地接受母亲的深情。之后,当他等候护照检验时,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作者却傻傻地一直等候,等候自己的儿子转头再看一眼,让自己能够安心,拥有一种满足感。但是,儿子又再次让母亲失望了。

  在我身旁,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为什么呢?可能是这些孩子们从小就是父母们的掌上明珠吧。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没考虑别人的感受。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心态,所以忽视了很多身边的人,无形当中伤害了他们,甚至也伤害了最疼爱自己的父母。

  后来,作者形容了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她的事件。父亲没停在大学正门口,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没用,连一辆轿车也买不起,沦落到必须廉价小货车送作者上班。从父亲的行为当中,可以看出来他很疼爱作者,不想作者丢脸。自己想给作者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但那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目送》传达了一个讯息:天下父母者都是伟大的。他们在暗中保护我们,鼓励我们,为我们加油打气,但他们得到的却是我们的瞥眼,受到的却是我们的气。

  高尔基曾说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心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得学会珍惜啊!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范文(精选)】相关文章:

龙应台《目送》好词好句摘抄02-19

关于目送的读后感精选范文08-27

《目送》读后感06-04

《目送》读后感(精选26篇)05-09

经典目送读后感精选英语读后感08-27

目送的英语读后感06-08

目送读后感(15篇)02-27

目送读后感15篇10-22

最新的目送英语读后感模板08-27

名著《目送》读后感800字作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