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人院观后感

时间:2023-04-18 15:06:47 盛林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疯人院观后感(通用13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疯人院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疯人院观后感(通用13篇)

  疯人院观后感 1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的一部国际性的片子,讲述的是在疯人院的体制下那些所谓的“疯子”的悲惨遭遇。

  麦克墨菲,酋长,比克,等18个“疯子”看起来似乎都是很健康的人,可是却不得不接受那种非人的治疗,定时吃药,定时讲述自己的故事,在一些不合情理的制度下把人逼迫到病态的境遇中,于是众疯子想法设法的去逃脱,以及那些医生的刻板与专制,使的非人化的人开始变得不像样子,一个个凄凄惨惨的收尾。

  比克,二十来岁的样子,对于性的饥渴近乎于疯狂,仅仅见了凯蒂两次面就开始喜欢,但是胆怯却驱使他不敢开口,于是在众疯子的驱动下,他和凯蒂睡在了一起,而第二天却由于害怕医生告诉自己的母亲而自杀身亡,麦克墨菲一气之下些险掐死了瑞秋医生,而他要付出的便是自己的余生,医生把他变成了痴呆人,变成了正儿八经的精神病患者,他的朋友酋长看见后,伤心百倍,他不想要他这样任人摆布的活着,而后便活活的把他捂死,酋长本人搬起了重重的巨石砸碎了玻璃窗,他逃了出去,可事实上他真的能逃出去吗?电影的背后以清晨做了背景,似乎是他的新生刚刚开始了,或者是他的结局就要上演了,我们无从得知,只能凭空想象的翅膀飞跃所谓的疯人院去看周遭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究竟是人疯了,还是疯沾染上了人。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疯子其实并不疯,仅仅是病态的制度活生生的把人逼上了疯子的道路,让正常人看起来不像正常人。而现实中,这样的事情难道不存在吗?不仅仅是我们的疯人院需要飞越,我们存在的任何地方都需要飞越,疯人院不过是一堵现实存在的墙,现实的墙我们可以飞越,可是人心里的那堵墙呢,我们拿什么去飞越,现实的沦丧中,我们的身影不过是无奈的幻象罢了。而生活中,那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仅仅是句空洞的漫无边际的话而已,你是你自己,可是你却永远做不了你自己的主人,就像我们的脚,那是自己的,可是走的路却不一定就是你想走的,有些路你从一出生就已经在等待你了,有些路你仅仅是被逼无奈的踏入了,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路,你一旦踏上了就永远没有回头的机会了,即便佛家说了一万遍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的身体回去了,可是你的内心呢?余留在心底的罪恶能回去吗?一张画脏了的白纸,你可以用橡皮擦掉,可是那毕竟已经不是原来的了,有些错误可以改正,因为那是低级的不被人注意的错误,而有些错误你是一辈子都改不过的,因为那是大家都关注的错误。

  就像我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我做了许多错事,我也想过悔改,那是我还幼稚的时候,可是现在我突然不想去改了,因为内心的阴影是无论如何也驱除不了了,走在路上,可能有人会骂我,有人会指着我的鼻尖说教,那就让他们去做吧,我不管,我仅仅是在走路,一直走一直走,即便我累的喘不过气了,我也不会坐下来休息,我知道周遭没有属于我的驿站,没有人愿意和我走进同一家客栈,那么我就选择一个人一直不停的走,直到有一天我走不动了,那也该是我的归期了。我也想过飞越,可是那些回忆已经刻在脑子里了,怎么飞越,我仅是一个现实的存在而已。

  疯人院观后感 2

  关于《疯人院》这一部电视剧,最开始通过微博上面的好友安利了解到的信息,看了看安利上的图文上面是有关精神病院和超能力的剧情,才在自己预备看的电视剧中写上了它的名字。

  从电视剧的第一集开始,我觉得男女主两人的演技就一直不在线上,也不知道是导演的故意安排,还是主角演技真心不上线,渐渐看到后面才有一种男主的演技慢慢变好的感觉,但是在前面的时候真是一言难尽啊!这一部电视剧除了男女主演技稍微有些逊色以外,配角的演技每一集都是吊炸天的感觉。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圆圈(第三集)、碎花裙(第六集)、清醒婴(第八集),这几集除了配角的演技特别精彩以外,剧情本身也特别的吸引人。

  整部电视剧一共有二十四集,剧情中悬疑和感人的结构相辅相成,在此同时阴谋又随着明线上面的反派“拓思集团”一层一层进行推进。前面的十二集是通过就久山疗养院中精神病患者的巡回和治疗向我们描述男主的通感侧写的异能,以及男主与一号女主短暂的爱情故事。在后面的十二集则是随着一号女主的死亡,男主通过他在冰岛的组织进入了久山疗养院的地下组织特区病区,随后一层一层向我们拨开特区病区的人体试验,男主的身世之谜,以及疗养院和拓思集团的纷争。

  虽然个人觉得剧情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向我们讲述男主和赵院长之间的关系,但是剧情之所以这么推进大概是为了给最后一集的结局做一个铺垫!对于这部剧的结局方面,不得不说有一点小小的惊喜,除了通过前文的伏笔想到的一些内容以外,有些小地方的情节真的十分的意外。

  早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剧中有放出关于李医生拥有双灵魂(个人还是觉得是“双从人格”)的情节,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尽然通过赵院长和男主的手把自己体内属于“弟弟”的`灵魂分裂到拓思集团的执行者身上。

  刘素从剧情的一开始就是站在久山疗养院好的这一方的,从前期各种刁难男主角,到后期站在赵院长这边共同抵制拓思集团。但是尽然没有想到到了剧情结局的时候,在李医生分裂出自己弟弟回来拿药的时候,最后的两支药剂的其中一支尽然被刘主任打在了自己的身体里面。

  再者就是关于冰岛组织,这个组织一直都是男主背后的代表着正义的组织。虽然在后面几集冰岛组织就有他们的其他成员来到久山市同男主进行暗中的配合,或多或少其实也在心里猜到了他们会暗中拿去疗养院最后的研究成果。但是非常外的地方是,他们最后的做法尽然和拓思集团最开在人体在进行实验的方法没有两样,得到的药剂也没有管是正在研制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药剂的,都直接打在了二号女主的身上,真是非常的意外!

  个人认为这部电视剧折射了非常非常多的社会上大家都知道的现状,但是却很少有人会同剧中的男主一样站出来。

  《道德经》上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世界未知的领域中,依旧还存在着我们难以探寻的东西,就如同有阳光的地方必定会有阴暗一般。我们现在所探索的也不过如同剧中所讲的生死一般,总以为自己触摸到什么,或者通过侧面又了解到什么。然而内心却在前行的道路中迷失了自己,渐渐的被社会的利益所操纵,被个人的欲望所沦陷。

  做一个装睡的人很简单,因为你永远都叫不醒他。但是若是想要成为一个清醒的人,又该如何是好呢?

  疯人院观后感 3

  《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是1975年美国导演米洛斯·福曼所拍摄电影,根据1962年肯·克西同名小说改编。曾获1976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

  对于影片情节,在初次欣赏时,真的有点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有种自己也成了“疯子”的愤懑之感,然而,等我独自安安静静地再次观看一遍之后,心底泛起一种复杂的感觉。说看懂了,的确已经明白了情节,也了解了这个故事。但是真的看懂了吗?我又不住问了自己一次,而答案是否定的。影片的深层含义并不是那么浅显的,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由许多情节都值得商榷、慢慢理解。就好像我们常认为的那样,一部经典的作品只有反复推敲才能显其深刻内涵。

  我们知道影片的绝大多数镜头都发生在一家精神病医院,医院中的人们神态各异,行为乖张,做事没有逻辑,仅凭“缺陷的意识”生活,如果从外表看,也许你会下意识的排斥、甚至鄙夷,但是深入地去体会、理解,你应该能体会到他们的善良、他们那种仍向往美好、正常的生活的渴望。

  先谈谈一个人物——护士长瑞秋。医院中的病患听从护士长瑞秋的话,顺从她的“命令”,因为她是护士长,他们知道,只有听从她,才能获得药品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表面上看,瑞秋是一个恪尽职守的护士,医生眼中的优秀人员。但在病人眼里,她只是一个依靠恐惧、暴力和处罚来维护自己权威的恶魔。她忠实执行规则来要求病人,但这些规则并非由病人自己制订,也就是说她剥夺了病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由,这种自由包括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她不但限制病人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而且还限定病人听的音乐看的电视等等。老师在课上说:“瑞秋是一个不知道随机应变的护士”,的确是有道理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就像一位“巫婆”,看着她穿着白色的衣裙,好像天使散发圣洁的白光款款而来,但是在我眼中,这场景有种莫名的讽刺,每次当她走来时,只会引起病人们的神经紧张……

  每次的谈话时间看似十分民主,表达出她作为护士长对病患的深切关怀,然而一旦触及她心中深刻的规则时,一意孤行才是真实的写照。有影评说:片中疯人院实为社会之缩影,疯人院里只有“精神病人”和“医生”两类身份,但这恰恰反映了社会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我想,这瑞秋就是一个真正的反派角色,一个“统治者”。

  而后谈谈情节——影片结尾:昏黄的光线下,“酋长”来到麦克默菲的床边,呼唤着他,“现在我们可以逃跑了。我现在觉得自己强得象座山。”“我不会扔下你的。我不会让你这个样子留在这里。跟我来吧。我们上路吧。”“酋长”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而后“酋长”搬起洗漱台砸烂窗户逃走了。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酋长要杀死麦克默菲?

  如若我们从灵魂层次来理解的话,酋长不仅不是杀害了麦克默菲,而是解救、释放了他。那扇破碎的窗户仿佛禁锢人们思想的旧制度,被无情地颠覆。当灵魂超越肉体的束缚,他将获得永恒的自由。而不是像傀儡一样残喘呼吸,仍人摆布。而且,飞跃疯人院,一直是麦克默菲的心愿,他是不愿被束缚的。

  当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希望的曙光会照耀着酋长与麦克默菲的灵魂走向自由!

  疯人院观后感 4

  影片一开始,平淡的情节似乎并不能激发我的兴趣,因为看惯了感情戏,好像没有感情故事,就觉得没意思。可是看到后面越来越感到震撼。

  刚开始时,我并不喜欢麦克默菲桀骜不驯的性格,他好像惟恐天下不乱,总是不断的惹麻烦,还跟其他病人赌博、带他们出去疯狂等。可是,到之后才发现这一切都是他们逼迫的,一切都是对社会的抗争。

  麦克默菲跟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谈话时,总是带着一种不屑,总是给那个护士长以尖锐的回击。虽然有时他也不得不屈服,比如必须吃药,但他也能逃脱,因为他将药含在嘴里不吞下去,觉得他真的'很聪明,好像他代替自我讽刺了护士长的专制,真是畅快。

  为观看世界棒球锦标赛的首场比赛的抗争,这一场戏着实让我振奋,那种不屈不挠的坚持打动了我,看着那一群人都对着空白的荧屏欢呼雀跃,心中泛起一种莫名的痛……这时的护士长在隔壁看着这一群疯狂的人,脸上的表情仍然冷漠,似乎她没有一丁点感情。

  比利口吃、胆怯、文弱,这个主角也给了我很大触动,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多少人喜欢他,可是麦克默菲却为了拯救他,付出了很多很多……圣诞节之夜,麦克默菲和病人们在住院大厅举行了一次迪斯科舞会,又跳舞又喝酒,将医院闹了个天翻地覆。为了满足比利对他女友的爱意,他将女友与比利安排至一个屋子后,准备在比利尽兴后完成他的逃跑计划并把比利也带走,第二天,比利在护士长的逼迫下自杀了,听到这个消息时,麦克默菲正准备逃走,如果他决定逃走而不是去找比利,他是有机会成功逃走的,然而他没有逃,而是飞奔去了比利那里,他被护士长的行为彻底地激怒了,直朝护士长扑了过去,双手紧紧扼住她的脖子,他的愤怒有多大,他手中扼住护士长的脖子就有多紧,这一幕我看到心都碎了。愤怒,心底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掐死她,掐死她……突然发现自我从来没有如此痛恨一个人。但最终,他被医院护卫打昏,之后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治疗"——额叶切除手术,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当他被放在床上后,印第安人“酋长”抱起麦克默菲的头十分哀伤地望着他,用枕头把麦克默菲闷死了。死一样寂静的黑夜,“酋长”的泪水肆无忌惮的涌出,那是怎样的一种痛。我流泪了为麦克默菲的善良、勇敢

  和担当,也为了他的被现实扼杀的心愿、更为了那个“吃人”的社会。

  最终“酋长”来到浴室,双手抱起沉重的水泥墩,砸坏了医院的铁窗,跳出窗户,带着麦克默菲的愿望逃走了……

  疯人院观后感 5

  看到影片的开始,由于之前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缘故,有种“原来精神病院是这个样子”的感觉……

  R.P.Mcmurphy是影片的主角,做事不喜欢别人的约束,或者说,不喜欢被束缚……极具个性、魅力的一个人。无论是在精神病人当中,还是在正常人的眼中,他是个“异类”。他不甘忍受压抑窒息的环境,“不守规矩”的各种行为让人们视他为眼中钉。可也正是这样的人,他身上那种努力精彩地或者,不麻木自己适应社会,不逃避的鲜活的生命感让无数平凡人被其感染,为其折服。压抑的精神病院也因为他的到来而多了很多生机。Mcmurphy带“病友”们一起打球,打牌,呼吁时间表的改动……最感人的是,他对着一面没有打开的电视机,凭自己的想象,却能带动整个病房的人们为一场“胜利”的棒球赛而欢呼雀跃,关键是,呐喊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所有人都在呐喊,仿佛棒球赛的确赢了一样,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Mcmurphy一直坚信自己是正常的,他一直在想方设法逃出这个“笼子”……可惜,如此极具魅力的一个人,最后却被那冷漠无情的护士长,被那可怕的条条框框,真的成为了一名精神病人,可悲!我没有想到,影片的最后会是如此的一个结局。但转而一想,也许正是这样的结局,才真实的反应了现在这个病态的社会吧。

  影片的故事影射性基本放到社会各个角落都说得通。小到学校的教育体制,工作单位的管理体制,大到整个社会的社会体制,永远都是个人败于体制之下的.较多。那种新的具有生命力先进性的东西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也是在无数前者的牺牲基础之上积累乃至爆发才形成的。而影片也许就是献给这些牺牲者的一曲挽歌,唤醒仍旧沉睡的人们。看着影片,看着Mcmurphy,会让我想起中学时那些天真善良活跃却不爱学习很不听话的男生,因为两句和老师的口角和少年义气被勒令退学,后来也不知去了哪里,教室从此变成比疯人院还要压抑窒息的死寂,突然有一天一伙人闯进教室打群架,其中一个熟悉的面孔在我眼前拿着桌椅狠砸另一个人,脸上再无少年那种单纯明媚的笑容。我当时的同情,心中的隐隐作痛和不知何来的巨大愤怒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也许自嘲代替了同情,但我永远无法忘记这件当时的小事,无法忘记这件杀人不见血的“惨案”。我也会想起科特·柯本,想起身边一些过往的很酷地活着的人。这个世界容不下天才和“孩子”,容不下叛逆者和“异类”,要么扼杀要么同化,他可以伤害控制人的精神,消磨人的意志,如不服从就去毁灭。一想到影片的故事真有发生甚至更为惨无人道(类似弗兰西丝·法默的悲剧),惊诧和愤怒还有一股恶寒也就更甚。

  多希望故事的结局是Mcmurphy杀死了护士长,火烧疯人院,带领大家一起逃出去,逃到再没有疯人院的地方!

  疯人院观后感 6

  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三年间,美国某丛林旁坐落着一所国家精神病院,那儿住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一天,一个名叫麦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装的教养院军官押往国家精神病院。麦克墨菲是一个身强力壮、性格豪放的青年,为了逃避在教养院的职责,在教养院的人面前表现出异常,而被送进精神病院。麦克默菲进院后,他原以为可自由简便一点了,哪知处处受到限制,主治史贝菲医生找他谈话,因为他在教养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为教养院送来的资料说这中年男子在教养院胡作非为,经常打架……

  《飞越疯人院》一片根据坎·凯西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影片上映后,不仅仅获五项奥斯卡奖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奖提名,并且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飞越疯人院》也是继《一夜风流》(1934)之后,又一部获五项主要奥斯卡奖的影片。

  本片是美国70年代社会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表现力一举夺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等五项大奖。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老题材,却因为其注入了新的社会意义和内涵而大获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实际上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精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杯具故事,实则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终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杯具色彩。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种在当时所谓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中,人们被紧紧束缚而动弹不得的恐怖景象。这种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麦克默菲的对自由的追求和最终的悲惨遭遇深深地体现了人们所受的压抑和杯具命运,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结尾是全片的点睛之作,充满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却也是最为感人的一个段落。在昏黄的光线下,“酋长”来到麦克默菲的床边,呼唤着他,而麦克默菲却只能报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语。“酋长”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这一场景令人不禁潸然泪下,同时更令人感到了一种深重的难以名状的压抑。“酋长”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征着人性的回归。导演以一个印第安人主角来完成这一行动,也正喻示着人仅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能够说,这部影片是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重重一击。

  以商业片而言,《飞越疯人院》表面上对疯人院制度的控诉,是大众所能理解与理解的,而剧情中的欢笑、愤怒等,更是能够吸引住观众至结尾。

  就哲学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制度、公理、法规的缺陷。她让我沉思:到底什么为“疯”个别的人的个性行为如果超越社会所能理解就是疯就如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的抓后脑勺,但当一个人经常抓,他就被定义为疯。凭什么人类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对他人进行裁判所谓社会共识、社会公理、社会秩序,是不是应当从这片中得到反思

  所谓“疯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谓“天赋人权”,然而掌权人甚至社会中大部分所谓“正常人”却以“公理”为由去扼杀一切小群体,或者美其名曰地说:纠正。人类何时起权力竟然大至觉得自我应当改变一个天生应当与他平等的人的行为呢

  疯人院观后感 7

  原本我以为《飞越疯人院》是一部喜剧。

  犯人麦克默菲不愿在监狱里被强制劳动,于是装病来到了疯人院。他的到来,打破了病人们平静的生活。

  可是有谁知道,精神病院并不比监狱好,甚至可以说是第二个监狱。护士长拉契特看上去是个尽职尽责的人,实际上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她为病人们制定了周密的时间表,一切都由她掌握。她没收病人们的福利——香烟,冷眼看着病人痛苦的模样。而“不听话”的麦克默菲则成了她的眼中钉。在早会上,麦克默菲提议看球赛,却遭到拉契特的拒绝,理由是“尽管凑够了票数,但表决时间已经过了”。当精神病院想将麦克默菲送回监狱时,拉契特却又百般阻挠,把他留下来继续折磨。麦克默菲得知被拉契特“囚禁”时,大声抗议,却毫无效果。气愤的麦克默菲终于决定出逃。

  其实麦克默菲原本有三次机会可以出逃。第一次是他带病人们偷船钓鱼。病人们从未度过如此美妙的一天,高兴得手舞足蹈。麦克不忍心离开病人们,放弃了逃走。可见麦克默菲是真心希望大家能开心地活着,与道貌岸然内心扭曲的护士长截然相反。

  可麦克默菲是何等聪明。他偷偷联络了他的朋友,里应外合,弄到了看门人的钥匙。他拉上装聋作哑的“病人”齐弗,准备在病人们的狂欢中趁乱逃走。但重情重义的他却又一次为了病人比利而留下。第二天早晨,拉契特看见病人们狂欢后乱七八糟的屋子,不禁暴怒。事情超出了她的控制能力,她终于疯狂了。她要把比利干的事告诉比利的母亲。深爱着母亲的比利生怕母亲被气坏,苦苦哀求,拉契特却置之不理。最后,比利痛苦地自杀了。正爬窗逃走的麦克默菲忍无可忍,冲上去要掐死拉契特。很快,麦克被一群人制服。

  熄灯后,齐弗一直等待着麦克回来,可他等到的却是被切除了脑叶白质的麦克——一个彻头彻尾的痴呆。齐弗难过而压抑地坐在床边,用枕头捂死了行尸走肉的麦克。

  我想,齐弗才是真正懂得麦克的朋友。如果麦克还能和齐弗交谈,他也一定会要求齐弗帮他“解脱”,这也是齐弗能为麦克做的最后的事了。最后,齐弗砸破窗户,在黎明时分飞越疯人院。

  是的,《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悲剧。但幸好,齐弗继承了麦克的意志,走出了心中的阴影,逃离了这个地狱。他的出逃,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拉契特本身是个护士,但她却有着与护士职业截然相反的内心。她根本不是人们心中的“白衣天使”。在她眼中,她的病人是她的奴隶。可事实上,那些所谓的病人们并不像精神病。也许他们原本都是正常人,却被拉契特折磨成了精神病人。真正需要治疗的,其实是拉契特啊!

  麦克默菲本身是个犯人,可他却有着热情、善良的心。他处处为病人着想,想方设法让病人们摆脱桎梏,过正常人的生活。他治好了齐弗的心病,走进了这个印第安人的`内心。可麦克却被那群恶人如此残忍地对待,切除脑叶白质,让他永远地“听话”下去。

  说到切除脑叶白质,可真是讽刺。这项发明甚至赢得了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人们觉得这是项“伟大的发明”,是科学的一次突破,它被耀眼的光环所围绕。可是怎样?它竟被应用于这样的用途,不让人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吗?科学,不但不用来造福百姓,反而用来摧残他人,这真的是诺贝尔奖所寄予的希望吗?

  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有人做着灭绝人性的事,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呢?又有多少人伸出援手了呢?只是任由那种子生根发芽,开出妖冶的花来。

  麦克、齐弗和其他“Mentaly ills”身为病人却不是病人;拉契特护士长身为正常人却不是正常人。《飞越疯人院》揭示的世间的阴暗和黑恶令人深思。

  疯人院观后感 8

  1848年的欧洲革命已成陈旧的历史回忆,诗人已化为西伯利亚一抔黄土,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呐喊,已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不朽诗篇。

  初识《飞越疯人院》,是在初中时,收音机里的电影录音剪辑让我朦胧间感觉到一些什么,但是却无从捉摸。今日重看这一部美国电影历史上早期的自由主义经典,仍能感受到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电影中,麦克被警察从劳教营押送到疯人院的时候,禁不住拥抱了如释重负的警察。从一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自然流露的活力。而当他一次又一次反抗护士长为代表的疯人院管理当局的时候,病人们看到了希望,从麻木不仁中苏醒过来并自动集合在他的旗帜下。从麦克爬出铁丝网带领大家在游艇上钓鱼为第一次高潮,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压制也不能动摇的自由战士。第一次的电击并没有损害他的斗志。一次次,我感受到的是以追求自由这一最高价值为原动力的永远不死的反抗精神。而在最后一次剧烈的反抗被镇压后,麦克被当局的强力电击变成了真的精神失常者。当晚,曾经形神呆滞,而被麦克的精神所唤醒的酋长在呼唤麦克一起出逃,却失望地发现那个自由战士麦克已经死了的时候,用枕头闷死了病床上的麦克,带领大家逃出了围着高高铁丝网的疯人院。

  麦克死了,他是被自己唤醒的酋长闷死的。疯人院里,只有酋长知道麦克被从肉体上剥夺了反抗精神以后将会生不如死。麦克就是自由精神的体现,当自由不再时,可贵的.生命也不再可贵。我最后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借助于酋长的手,麦克用他的死实现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麦克和自由精神同在。

  从此我想到我所钟爱的另外两部影片:《刺激1995》和《天浴》。他们和《飞越疯人院》其实都属于自由主义题材的影片。前者和《飞越疯人院》一样,表现了对自由的不屈追求,凸显了一个以个人自由和解放为目标,不惜为此抗争到底的人物形象,这样一个人物,从外形上可能是平常的,但精神力量则是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这两部电影都通过艺术手法传递了一种"自由至上"的西方观念,而它也是以"平等、民主、自由"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后者则体现了国内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个特定人群的时代悲剧,这种悲剧正是源于病态自由后的反自由状态。

  疯人院观后感 9

  看完这个电影,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谁才是疯子,真的是那些倒在护士怀里,不可动弹的人吗?不是,是谁?是那些以严厉的手段、冰冷的器械和冷酷的心肠统治病人们,试图把他们改造为柔顺的、规矩的、毫无个性的机器的护士。病人们饱受着凌虐,与痛苦。没有一丝生活的'样子。病人们真的是疯子吗?不,我觉得那些护士才是真正的疯子,所以说才要逃离疯人院,逃离恐怖的护士。

  后来直到一个人的来临改变了他们,他就是麦克墨菲,他在监狱里受够了强制的劳动,他想要自由,于是他装疯卖傻来到这里,把一种活跃氛围传播到整个病房,但布罗姆登知道更严酷的压制在等待着他们。对没错那就是可怕的护士,毫无人性的牲畜不如的护士。果然最后当麦克墨菲从手术室被送出来,变成了一具眼神空洞的塑料娃娃一般的东西,可是大护士还是不放过他将要把他做成一个标本,布罗姆登终于明白,只有逃出去才能维持麦克墨菲的胜利,给予大护士最后的一击。

  于是那个晚上胆怯而沉默的印第安人敲碎了窗户,逃离这个疯人院。

  疯人院实际上是当时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幅缩影,一些人过于强势,另一些人没什么本事,那一些强势的人就把弱势的人当成疯子看待,其实真是这样吗?我们可以逆思维的想一想,如果没有强弱之分,那些恶意摧残他人的人不就是疯子吗?作者就是借着这一部影片来批评美国的社会,表达了美国资本——军事一体化体制对人性的压抑,与一些可怜的人民自由失去的痛苦。比起口头上说的政治改良,我觉得这部影片是对当时美国政府提议最好的改良药方,也是对当地的人们最好的精神解脱。

  戴着满满的悲愤还是看完了影片,这时候其实千言万语都比不上一句话——“人人平等”,是啊,人人平等多重要啊!如果当时美国甚至其他国家没有出现这种事件,让我牺牲这不精美影片我也在所不辞,我相信作者也是一样。

  只愿世界和平,人人平等。

  疯人院观后感 10

  影片时长133分钟,因为年代久远,清晰度大约是150度近视的样子,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我行我素的疯子麦克墨菲被送进疯人院,一直想要逃离向往自由,经历众多之后,被医院方切割了脑额叶,而另一位从头至尾沉默装傻的“酋长”最终杀死麦克墨菲并成功逃出疯人院。分析来分析去,结果的不同和引发的思考源自于一个选择:究竟是选择大张旗鼓还是低头走路。

  和很多人一样,在鸣人和佐助的偏好中,我喜欢前者,因为热血活力,激情甚至是一根筋。很多热血漫都喜欢塑造如此的主人翁,但是,大张旗鼓的说出自己要成为火影,然后事情朝希望的'方向顺利进行,或许那更应该称之为幸运。《飞越》影片中酋长用枕头闷死麦克墨菲时我的震撼,不亚于《肖申克》中安迪在雨中张开双手那一幕。窒息感告诉你,很多时候并非悲观也并非偏激,只是得认清事实,果实可口得先抱住树干。并不是嚷嚷着要逃出精神病院就真的可以逃出去,并不是大叫着要统治地球万物就会乖乖跪倒在你的脚下,并不是喊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的口号”野生动物就会停止灭绝,并不是喊着未来无限美好就可以等着一切飞进手心。故事,之所以好听,是因为与现实的骨感对比之下的美好。有时候,单凭一腔热情,真的还远远不够,得低头看看路。

  虽然都是一无是处,但换个角度想,好在还拥有家人朋友,还好没有掉牙只能吃稀饭,手还能动脚还能跑,盲目站在教室的桌子上吼叫是张扬青春不是牛逼闪闪。如果真的自命不凡,就现在开始做点什么,踩着泥土规划一下蓝图畅想眼前的未来,时而做个“酋长“,拿好手中的窝窝头吃饱了再打架,想好一些什么看准时机下手,才能够真真”逃离“想逃离的那个疯人院。

  希望中的结果,是在酋长要闷死麦克墨菲时,麦克跳起来:上帝!你在干什么?!我他妈要自己自己逃离,我才是主角好么!

  疯人院观后感 11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我试过了”。当麦克莫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影片后来告诉我们,大多数在精神病院的患者都是自愿呆在里面的,没有想要出去的`愿望。只有一个人,麦克莫菲,是还具有这样的意识的,要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尽管不成功,但是是无愧于自己的心的。

  精神病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当2为专家判定麦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出现了很讽刺的画面,一个说他再正常不过,应该放到监狱里去管教;另一个则说他病得不轻。院长在这个时候没有了意见,询问护士长的态度,不知道护士长是出于好心还是故意陷害,她认为麦克的病情很严重,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于是,就这样戏剧性的,麦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从护士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她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总是询问一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的人。难道这个标准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对麦克说的话,也许观众真的以为酋长要把麦克弄走,但是,结果却远远出乎意料:酋长把麦克用枕头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了。可是,他选择了用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逃走,实际上,也就是和麦克一起逃走了。

  很难想象得到,这部片子是7几年拍的,里面体现了福柯关于精神病的思想,如果结合着他的《疯癫与文明》来看,是最好不过了。

  疯人院观后感 12

  看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的时候, 我只是觉得那个护士冷酷,自以为权威,实际只是自我满足的假权威;实际上越是这样,越不会有人从心底尊敬她。而且她并没有做有利于病人的事情,只是一味没有人性地压制病人。

  而男主角墨菲是个表面神叨叨,实际是聪明,向往自由,关切别人的好人。这种品质在影片里展现得很具体。比如他的谈吐,他教酋长打篮球···

  到后来,随着电影上演一个又一个高潮,我越发清晰地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部“疯人院”电影,他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只是用更为激烈的方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爆发出来,强调影片的意图。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我觉得我被这部电影触动的最深刻原因就是它让我联想到这个我,和其他千千万万人生活其中的中国社会。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对社会的探知欲越来越强,而却失望的.发现这个社会如此大而多的弊病。这个社会是如此不公平,而这个社会的弊病却如此之多:贫富差距,教育体制, 走后门,没有动物保护法,低俗的媒体····而这些问题都是建立在社会机制之上。

  最可怕的不是有问题,可怕的是意识到问题却不去克服,甚至在社会压力与舆论导向下屈从,甚至对自己心理暗示: 比如在看电视上看到外国人在街上游行,其实我们是羡慕的,羡慕别人表达自我,追求自由的权利,而我们不敢,也没有那权利。然后有的人会对自己说,这些外国人做这些事还是改变不了什么的,但我们呢,我们连做都没做。

  就像电影中墨菲在搬那个水槽失败后说的话:我至少试了。而在电影最后,酋长搬动了那个水槽,打破窗户,逃了出去。这就是我们说的前赴后继。这就是勇气。

  感触还有太多, 就先说这么多吧。

  疯人院观后感 13

  《飞越疯人院》,看的我百般无奈。身为局外者,深深的痛恨护士长瑞秋。在那样一种环境中,医院规则的制造者即为真理与神,无所谓人权与自由,一切违反规定的人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与惩罚。

  深爱而不得的'小伙子比利,自杀未遂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终于在遇到另一个心爱的女人后,鼓起勇气与其发生了关系,真为他冲破之前的牢笼而感到振奋人心。现实,总是那么不尽人意,护士长瑞秋一味的恐吓与责备,内心深处的恐惧又重新笼罩在比利心头。最终,割喉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本由心声,无所谓错的事情,在外界唾弃与阻挠下,也变的好像不再正确。

  主角,一个带着光环的男人,他的到来,燃烧起了众多“病友”内心压抑的热情。那些曾经不再敢发声的人,开始显露自己有魅力的一面,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开始要求给他们自由。

  尊崇内心,违背规则,总是需要勇气,又需要代价。一个人的力量弱的可怜,他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能在黑夜里给其他人一点光亮,在说,我们都不是一个人。

  规则很可怕,怕到即使规则打开,允许你出局,你可能都不敢。故事的结局以大个子搬起器械池砸窗而走,看到那高大而从容的背影消失在月色中,只想说一句:干的漂亮!他不是逃,只是寻找到了自己。

  规则还有一个可怕的地方,那就是规则的制造者与执行者。围在里面的他们,全然不知自己的愚昧,站在制高点,让所有人趋于一致。

  世界本五彩斑斓。如何在不对抗世界的同时,寻找到本我,也许是我等平民要思考的。

【疯人院观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10

奥斯卡最佳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2000字「精选」02-23

飞越疯人院初中观后感范文600字04-02

心理学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精选13篇)11-27

关于观后感 “英雄少年”观后感02-16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优秀范文-观后感03-05

蓝精灵观后感-蓝精灵电影观后感07-02

有关于雷锋观后感300字-观后感02-20

破风观后感-电影《破风》的观后感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