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语文教案-

时间:2021-02-21 10:27:25 语言教案 我要投稿

朱自清荷塘月色语文教案-汇总

  导语:为了让学生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语文教案,欢迎阅读!

朱自清荷塘月色语文教案-汇总

  朱自清荷塘月色语文教案(一)

  学习目标:

  1、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2、学习使用优美生动的比喻,准确生动的语言来写景;

  3、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4、理清线索,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文中流露出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感情;

  2、通过关键字词、句子理清散文的线索,进而领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知识链接:

  1、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早期诗作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美好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2、背景简介:《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3、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她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4、咏荷吟月的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唐·王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唐·张若虚)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宋·姜夔)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唐·白居易)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唐·杜甫)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

  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裳。

  李白《赠江夏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扬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踱( )步 袅( )娜( ) 倩( )影 弥( )望 媛( )女敛( )裾 参( )差( ) 煤屑( ) 似( )的 独处( ) 霎( )时 颤( )动 蓊蓊( )郁郁 櫂( ) 渺( )茫

  2、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1)、

  (2)、

  (3)、

  (4)、

  (5)、

  二、局部探究: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月下荷塘美景。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写荷塘上的月色,通过“叶、花、树”来表现月色,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2.提问:本段写荷塘周围的“树”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四、深化理解、合作探究

  1、体察文中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

  (1)、概括文中作者所写的景物描写,分析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揣摩关键语句,深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找一找:(1)、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并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2)、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捕捉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小结:

  2、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念江南风物有共同点吗?

  分析《采莲赋》《西洲曲》

  《采莲赋》梁朝皇帝萧绎撰制,宫体文学范畴,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和风丽日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从而引起对心上人的思念;

  《西洲曲》南朝民歌,写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怜子”勾起对情郎的思恋;

  共同主题:歌颂青春,赞美爱情。

  认识到:正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呆在荷塘中,这只是一种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在的,这也是一种逃避;正因为在华北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

  所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他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也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简单地说,朱自清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所以他深夜到荷塘边排遣,短暂的逃避后清醒;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了一个热闹风流自然美好多情的世界来与之抗衡。

  3、对于朱自清的人品,我们该如何评价?

  朱自清荷塘月色语文教案(二)

  教学目标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 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这篇课文的朗读带。

  三、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同学们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闭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

  问题:

  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⑵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

  四、整体把握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思绪,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1、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一个问题,教师总结

  刚才大家带着我的问题一起欣赏完了本篇课文的优美富有感情的朗读带,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啊?听完了录音后,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朗读前布置的第一个问题(问题略)

  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找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

  明确: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 走小路 观荷塘 观四周 回家门

  (1段) (2~3段) (4~6段) (7~10段)

  注:指导学生认识观荷塘为两个部分组成,但习惯上将其归为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时认识作者的路线图为圆形。

  2、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二个问题,教师总结

  同学们都知道在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大都是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达思想感情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说什么 我的感觉怎么样啦 我的心情怎么样啦 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或缘事抒情等等,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内质和灵魂。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样的文章其实重点还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的任务也不能脱离这个重点,接下来我们就来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听朗读之前我给大家布置的第二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思考了,现在我们来结合我们刚才划分的层次讨论一下:

  ⑴ 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并找个别学生回答

  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⑵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

  讲解:

  ①句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这句被称为本文的` 文眼 。那么什么是 文眼 呢?一句话简单地说 文眼 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一篇文章的 文眼 有时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有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这篇文章就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颇不宁静 是关键词, 颇 字表明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那么作者为什么 不宁静 呢?这就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了:

  [资料]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五四 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②句 平常的自己 是怎样的?从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释: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 超出平常的自己 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③句 且 字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是什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刚才这位同学基本上说出了它的意思,其实 且 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 暂且,暂时 的意思,这个字用在这正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的心态,是不是一种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啊,同时 受用 二字也点明了这段的感情基调--积极的、解脱之情

  ④句中 但 的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起来。 什么也没有 极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⑤句中联系上下文是由于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内心的不宁静,所以才怀古思乡。同时这段中描写的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正反衬出我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 无福消受 可不是作者的凭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这一句来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这时作者的心情 又颇不宁静 了。

  ⑥句大家要注意的是 到底 二字, 到底 表示的意思是经过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况。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 今晚 寻求佳境,意在摆脱 不宁静 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与 颇不宁静 遥相呼应。

  总结:

  刚才给同学们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他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现,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线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础上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线索?作者的感情线索与他的行踪之见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同学思考。(让学生讨论,并找学生归纳总结)

  明确:由上面分析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 出家门 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塘,去求宁静。文中划出的②③两句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都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来看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第四句,作者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外了,最后不免发出 我什么都没有 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是在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作者又失宁静,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已经是回到了现实,对那片刻宁静已经无福消受了。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①) (②③) (④) (⑤⑥)

  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踪路线呈一个圆形,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空间之圆;同时他的情感变化也呈一个圆,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圆,那么无论从这两者的哪一者来看作者最后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会。

  五、教师总结

  以上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有的内容,我这节课主要给大家讲了几个问题: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况;2、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线索,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绘制了作者行踪和感情线索图

  六、作业布置

  1. 加强朗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导出 文读百遍其情自现 ),品味文章的4-6小节

  2.思考课后练习

【朱自清荷塘月色语文教案-汇总】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语文教案02-26

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有感作文03-26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17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案03-07

朱自清散文《荷塘夜色》教案03-21

朱自清荷塘夜色优秀教案03-20

语文教案汇总八篇06-05

语文教案汇总九篇03-13

语文教案汇总6篇03-12

语文教案汇总9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