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1-09-09 09:32: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2

  10 认识太阳(之一)

  一、教材:青岛出版社 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第10课。

  二、课题:认识太阳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2、知道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能力目标:

  1、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论。

  3、能与同学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

  情感目标:

  1、通过认识太阳,了解太阳,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能对太阳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与同学合作愉快。

  四、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太阳的基本知识,知道太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难点:能让学生了解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

  五、教学准备:

  (1)资料准备: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多媒体或图片资料;学生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2)教具准备:篮球一个、黄豆数粒、投影仪、微机、大屏幕。

  六、学情分析:

  太阳是万物之源,我们天天与太阳为伴,学生也几乎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耳闻了许多以太阳为背景的动人的神话故事,学生心目中的太阳形形色色。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看:

  猜一猜:下面的谜语说的是什么?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

  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

  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

  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

  没有它就没有世界,

  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给出老师答案,从而引入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引入课题。教师出示课题:认识太阳。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同时加强人文科学的教育。)

  2、教师出示有关太阳的图片:包括各个时间、各种情景下的太阳。

  教师在展示图片的时候要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自己看到的景象,或者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来赞美一下美丽的太阳。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太阳的美,引起了解太阳的好奇心。)

  课件出示:

  图片1

  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天空全是红的,东面像着了火

  图片2

  傍晚--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钻进薄薄的云层,变成了一个红红的火球。

  图片3

  云端的太阳。

  图片4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二)资料交流,了解太阳。

  交流一:故事交流。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请几个学生讲一下他了解的关于太阳的传说与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表达、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讲故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太阳在古代人心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在心理上引起共鸣,达到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展示搜集的动画——神话故事《后裔射日》。

  交流二:知识交流。交流学生通过查资料掌握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在学生交流时教师提示学生将一些重点资料进行记录,然后由教师将学生的重点进行张贴。待学生交流完之后,再引导学生将这些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介绍,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没有交流到的知识,教师再进行重点讲解。

  (设计意图:在学生展示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的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他们的动脑动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归纳。)

  (三)学习新知。

  1、太阳的位置。

  教师投影课本图片,讲授太阳的位置。

  (1)太阳的俯视图。

  (2)太阳的侧视图。

  讲解:天文学家通过测定我们能够看到的所有的星星的位置,进一步确定了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在银河系的“俯视”图和“侧视”图中,都标出了太阳的位置,其实,在宇宙中是没有方位的,“俯视”和“侧视”都是相对而言。

  活动:让学生谈感受,深切体会宇宙之大、之神奇。

  2、太阳知识(利用幻灯出示新知识):

  (1) 太阳的年龄

  教师讲解:

  组成银河系的有大约两千亿颗恒星,而太阳只是其中中等大小的一颗。太阳已的年龄有五十亿岁,正处在它一生中的中年时期,据估计它的寿命还有50亿年呢!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它所提供的光和热。

  (2)太阳的温度

  教师讲解:

  太阳是一个旋转的高密度炽热的气球体,大部分气体是氢气,其次是氦气,每秒钟大约“燃烧”400万吨氢气,产生巨大的能量。太阳的表面温度大约是6000℃,内部温度大约是1500万℃。

  师生互动:太阳一年产生的能量太多了,我们能不能对太阳的能量加以利用呢?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太阳的能量?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的领会太阳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更加体会太阳对于人类是不可缺少的。)

  (3)太阳的内部结构

  教师讲解:

  这是一个太阳的剖面示意图,标出了太阳的主要构造。

  活动:

  让学生观察太阳内部的结构图,从内到外分为哪几个层?

  (4)太阳的活动

  太阳黑子

  教师讲解:

  太阳黑子又叫日斑,在太阳的光球层上,有一些旋涡状的气流,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看起来是黑色的,这些旋涡状气流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本身并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为比起光球来,它的温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像是没有什么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

  耀斑

  教师讲解:

  太阳耀斑(Solar flare)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特别是在,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

  日珥

  教师讲解

  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日珥是通常发生在色球层的,它像是太阳面的"耳环"一样。按运动情况来看,日珥可分为爆发型、宁静型和活动型这样三大类。

  (5)太阳的基本资料:(教师投影出示)

  太阳的直径约为139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

  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133万倍。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

  (注: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应该更多的借助于图片、资料)

  出示幻灯:图片1、

  教师讲解:

  大球体代表太阳,小球体代表地球,他们的大小比较基本上相当于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教师示范:

  教师出示一个篮球和一粒黄豆,用一个篮球和一粒黄豆的大小关系比较太阳和地球大小。

  图片2

  (四)巩固新知

  通过对太阳知识的学习,我们对太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让学生汇报一下对哪些知识的印象最深刻?

  (设计意图:安排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加深印象,达到巩固认知的目的。)

  (五)探究: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以“假如没有太阳,世界会怎样?”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教师加以合理的引导,然后师生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领会太阳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从而更加体会到保护环境,保护太阳的重要性。)

  (六)课外探索:

  太阳是神秘的,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课下继续搜集关于太阳的资料,把资料编写成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外能更多的去发掘太阳的知识,更进一步揭开太阳神秘的面纱。)

  《认识太阳》(之二)

  山东省济宁市霍家街小学焦彤

  ㈠导课

  师:清晨,当你站在茫茫大海的岸边或登上五岳之首的泰山,眺望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时,一种蓬勃向上的激情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人们热爱太阳,崇拜太阳,赞美太阳,把太阳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关于太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太阳是个大火球。

  生:太阳离我们很远。

  生:太阳上没有生物,它非常热。

  生: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

  生:动物、植物的生长靠太阳,我们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太阳。

  ……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关于太阳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生:太阳是怎样形成的?

  生:太阳会爆炸吗?

  生:爆炸后我们还能见到它吗?

  生:太阳会重生吗?

  师:你真棒!想到了太阳的未来。

  生:太阳为什么那么热?

  生:太阳上的温度有多高?

  生: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

  生:太阳里面有什么?

  生:太阳的表面有什么?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太阳距离我们有多远?

  生:太阳从过去到现在有没有变化?

  生:太阳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

  师:大家都像小科学家一样提出了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非常好。现在选择你喜欢的两个或三个问题,把问题记下来,回家查找资料,进行小的专题研究。老师发给每位同学几张资料卡,将你搜集到的信息记录在上面。

  (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各自研究。)

  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太阳的问题,课下同学们又分小专题进行了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和认识太阳。

  板书课题:17 认识太阳

  ㈡问题回顾

  师:我们先来一起回顾筛选出的问题。

  (教师播放投影片,指名学生朗读问题。)

  ●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太阳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有多大?

  ●太阳外部和内部的温度有多高?

  ●太阳的表面有什么?

  ●太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太阳的能量有多大?

  ●未来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选择了自己喜欢研究的小专题进行资料的搜集和研究,下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交流前,请同学们说说交流资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组内的同学要一个说完,另一个同学接着说。

  生:一个同学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

  师:学会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还有不同的建议吗?

  生:如果自己的资料比发言的同学多,我还可以对他的发言作一下补充。

  ……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提两条建议:首先,我们要把查找到的资料变成自己的话说给其他同学听;其次,小组长汇总组内同学的资料,挑选整理出一套详细、完整的资料在班内汇报。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其中。)

  (学生按照所研究的专题进行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可以先说你们小组研究了哪几个小专题,再来说一说每个小专题的内容。

  生:我们小组研究了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和太阳外部和内部的温度有多高。先说一说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太阳距离地球很远,约有15000万公里。太阳的表面温度约6000度。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我给他们补充一下,我还查到太阳的内部温度高达1500万度。

  生:老师,我这里也有一份资料,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水达到100℃沸腾,铁块在1535℃熔化成铁水,2450℃时铁水变成铁蒸气。可想而知,6000℃和1500万℃有多高了。

  师:是呀,太阳的温度可真高呀。

  生:我们小组除了查到太阳距离地球约有15000万公里,我们还做了一个换算,时速为20xx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往太阳,要连续飞行8年半才能到达。

  生:我们也做了,我们算的是时速为40000千米的火箭从地球飞往太阳,需要连续飞行4个月才能到达地球。

  (播放课件,点击太阳离地球有多远)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我们知道光速为30万千米/秒,那么快的光从太阳到达地球也要8分钟,所以我们看到的日光其实是太阳8分钟前所发出的。

  师:其他小组研究了哪些专题?

  生:我们小组研究了太阳的结构: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生:我们有太阳结构的彩图。(放在实物展台上,用手指着说)太阳的内部结构有核心、对流层和辐射层。外部结构有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师:他们说的怎么样?

  生:他们找的材料很细,既有文字资料,又有彩图,让我们很清楚的认识了太阳的结构。

  生:老师,我们小组重点研究了太阳表面有什么,我们还找到一些图片。我们查到在太阳的表面有黑子、日珥、耀斑。太阳的黑子,就是太阳表面比较凉的地方,(学生指图)这就是太阳黑子;日珥是太阳边缘外凸起的发光气团,(学生指图)这就是日珥;在色球层的某些区域,在短时间内有突然增亮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耀斑,又叫太阳色球爆发,(学生指图)这就是太阳上的耀斑。

  师:你们小组真了不起,查到了那么多那么详细的资料,让我们大家为他们鼓掌!

  ……

  ㈤知识梳理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这些小专题的研究交流,我们共同把这些资料整理一下。

  (播放课件,用图表的方式回顾全课。)

  距离地球15000万公里

  炽热气体球相当于130万个地球

  表面温度6000℃

  内部温度1500万℃

  核心

  太阳 内部结构辐射层

  对流层

  光球黑子

  外部结构色球日珥

  耀斑

  日冕

  师:用图表来整理我们收集的信息,也是一种很好的处理信息的方法。今后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整理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资料。

  ㈥观看视频资料,总结回顾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汇报的很好,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观看一段有关太阳的视频资料。

  (教师播放有关太阳的视频资料,学生观看,作为对于前面搜集汇报资料的总结回顾。)

  ㈦拓展延伸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对太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太阳离我们有15000万公里远。

  生:我知道了太阳上温度比较低的地方就是太阳黑子,比较亮的地方就是耀斑。

  生:我知道了太阳一秒发出的能量是地球一百年收到的能量的总和。

  生:我还知道了太阳最后会爆炸,并且还会把地球、水星和火星吞噬掉。

  ……

  师:除了这些我们已经研究过的问题,关于太阳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太阳上为什么温度那么高?

  生:我想知道太阳风是什么?它怎么形成的?

  生:我想知道早晨的太阳为什么是扁的?

  生:我想知道中午的太阳为什么是白色的?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日食?

  ……

  师:课下,大家可以采用这种收集-整理的方法来继续研究你感兴趣的问题。

  ㈧课外活动:整理资料,粘贴手抄报

  师:为了把大家搜集到的资料集中在一起,也为了大家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提议:让我们利用手中彩笔和双面胶,把手中的这些资料粘贴成一个以太阳为主题的剪贴报。我们可以把它粘贴在教室里,大家一起来观看。

  (学生小组合作粘贴剪贴报,展评学生做的剪贴报。)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3

  活动目的

  1.过实践活动研究使物体立的道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科学、用科学。

  2.简单的纸条纸片,通过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在小玩意儿里体现出大科学。

  3.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纸条、各种材料的纸。

  2.麻绳、筷子、纸板、瓶子、凳子。

  学生准备:

  剪子、胶水、胶条。

  活动过程

  活动意图

  教师支架

  学生任务

  使用素材

  预估时间

  以卡通挂图引课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看挂图产生疑问。

  2分钟

  让学生使麻绳、筷子、纸板、瓶子立起来,目的是让学生从活动发现问题。

  巡视各组听他们在组内的发言,对有困难的组给予启发。

  学生四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讨论四种物体立不起来的原因,体现生生互动。

  麻绳、筷子、纸板、瓶子。

  3分钟

  学生汇报组内发现的问题,并说说其原因。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用语言引出下一步的活动。

  学生汇报组内发现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3分钟

  学生分组活动,想办法让纸立起来。目的是使学生自己实验解决问题。

  巡视各组,对有创意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

  学生动手运用各种方法让纸立起来,并将其粘在一张大纸上。

  胶水、胶条、剪刀。

  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制作什么支架,他们是怎样构思的,以及组内怎样分工制作。

  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

  分组讨论制作什么纸支架,并说说他们是怎样构思,以及组内怎样分工。

  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纸结构比赛,要求使纸结构又高又牢固。目的使学生积极地活动起来,并从活动中发现使纸结构牢固的方法。

  下到各组巡视,给予适当地指导。

  学生运用各种纸材料以组为单位制作纸支架。

  纸、胶水、剪刀、线。

  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其优势。目的使学生间互相补充知识。

  倾听,给予评价。

  各组展示作品,并介绍其优势。

  5分钟

  以一结构为例,让学生帮助解决歪斜倾倒的问题,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结构立的牢固的方法。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根据学生提出的办法进行改进。

  提出解决结构歪斜倾倒的方法,并改进自己的作品。

  纸结构。

  5分钟

  学生和教师共同立起一个又高、又大、又牢固的纸结构。目的激发学生回家继续研究的兴趣。

  和学生共同完成纸结构。

  帮助完成纸结构。

  纸结构的半成品。

  3分钟

  总结

  学生共同欣赏活动成果。

  总结活动情况

  欣赏活动成果。

  学生作品。

  2分钟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要点

  了解测量风的仪器。

  教学目标

  1、体验长期测量的意义及成功测量带来的快乐。

  2、知道有关风的基本概念,能用测量仪器测量风的风向和风力。

  3、会制作测量仪器,并适当进行改进。

  教学过程

  1、交流记录结果,上节课布置了一项课后活动,记录一周的“风的预报”,小组间互相交流一周来的记录,针对记录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性解释的训练,教师选择一些适合做假设性解释的问题,让同学做出合理的解释。再一次提醒学生,解释是要有依据的。

  3、阅读第17页“风力与风向”,看看室外的风,知道有关风的简单知识,认识常用测量仪器及使用方法。验证部分假设性解释。

  设计与制作,测量风的仪器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自动化、电子化的专业仪器、简单的如纸风车、红领巾等,均可以用来测量风力和风向。

  这个环节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作为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实用、经济、美观、操作简单、材料容易得到等。三年级的学生,在设计时能够做到实用、材料易得这两点就已经足够了。

  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仪器的作用和原理,再画出草图,小组内分工,准备好工具和材料,就可以开始制作了。

  尽量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方案,搜集制作材料,学生的作品会是五花八门的,只要能说原理,并且实用,就值得肯定。

  4、制作测风仪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仪器制作完成后,用它来实地测量,检查设计与制作水平。之后与气象台公布的数据进行对比,依照差异,思考自制仪器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科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

  教学目标:

  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

  2、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生活很有意义。

  3、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多份校园简图与中国地图。

  2、学生准备:

  ①思想上的准备:课前考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②物质上的准备:水彩笔、图画本。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吗?可是她现在遇到困难了——(出示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找不到果子在哪里,愿意帮助我吗?”

  帮助百雪公主采果子:学生描述果子的位置。

  二、活动感知、引导探究

  ㈠描述生活中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问:“同学们,你们在哪里?”

  学生选择喜欢的位置并描述。

  为什么一个位置能用两个不同的方位描述。(体现参照物的作用。)

  学生再选择位置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自己的位置。

  观察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上有哪些物体?

  学生观察并描述。

  ㈡描述图上位置。

  回想校园四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

  独立思考回答。

  在校园简图上识别图上位置。

  教师引导小组探究相互提问回答。

  应用识图方法识别中国地图。

  ㈢将方位知识应用于生活。

  小游戏,找方向。

  全体活动,明确找到一个方向就可以辨别其它方向。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迷路了。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白雪公主回家。

  (学生分析并汇报。)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的家。

  通过周围物体,确定百雪公主家的位置。

  (学生讨论汇报。)

  自由活动:

  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你们家周围都有什么呀?能画在纸上吗?

  (学生画自己家的位置。学生自评、相互评。)

  课堂评价: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拓展活动:

  思考:怎样确定轮船在大海中的位置。

  板书设计:

  4、我 在 哪 里

  北(上)

  (左)西 东(右)

  南(下)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6

  认识:

  1、对于第三单元的“知识树”来说,本单元“电的本领”的最终归宿就是“如何安全用电”,如何运用的前提是对电的本领的了解。

  2、着眼点是“安全”(危害、如何保证安全)落脚点是“用”是“生活”(怎么做才是安全用电)

  目标: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会查阅资料及其它信息资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要点:

  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准备:

  1、搜集和整理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可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准备,一则使材料更加充实,二则可以促使家长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与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学生也可以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自主搜集。

  2、教师也应准备一些与安全用电有关的资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安全隐患及造成的危害等。

  流程:

  查:资料,获得电的危害及用电常识;议:所查到的资料;问:不明白的用电知识;释:集体交流疑惑;拓:运用,记儿歌,做宣传画,到社区宣传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星期天你们在家里都干什么呢?

  有一位同学叫小明,我们来看看他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

  出示投影;四幅图(图1小明在电线下放风筝,图2小明在电线上晾衣服,图3小明湿着手插插座,图4小明自己乱接电线)

  同学们讨论:

  1.小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说一说电可以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

  小组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投影或放视频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补充,由于人是导体,所以不正确地用电,会导致人触电,轻者可以使人受伤或伤残,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们要知道安全用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安全用电。板书:安全用电。

  二、学习新课

  1、谈话: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安全用电呢?

  2、教师提问:

  (1)在擦灯泡时应注意什么?(①关电源 ②用干布擦)

  (2)在拔插座时,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属部分吗?(不 能)

  (3)遇到家用电器着火应怎么办?(①先切断电源 。 ②在灭火.)

  (4)电源开关外壳和电线绝缘有破损时,应怎么办?

  (让大人或电工修好,自己不能乱动。)

  (5)用电淋浴器洗澡时,应注意什么?(一定要切断电源)

  (6)雷雨天时,能否在树下、电线杆下避雨。(不能,以防触电。)

  (7)发现家用电器损环,能否自己随便拆卸。(不能,应找专业人员修理)

  (8)人触电以后,用什么方法救助。(①用木棍。 ②关电源)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展开讨论。

  提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电器说明书了解更多的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适当的补充。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大家讨论,制定安全用电小常识。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

  汇报,教师补充。

  3、评价:

  谈话:在本节课,你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自己的设计和表现还满意吗?请把自己的评价填在 “星级评价表” 中。

  学生填写“星级评价表”。

  4、拓展:请同学们课下做个安全用电宣传员吧!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和邻居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听或者设计一张宣传画,贴到小区的壁报栏里。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7

  课题8: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教学重难点:

  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

  教学准备:

  1 、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 、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前置作业:

  课前感受森林和空地上空气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一)

  二、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叶面上有什么?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叶有蒸腾作用)

  2.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1 — 2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 、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 、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 、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8、叶的蒸腾作用

  水分和养分→根→叶的蒸腾作用(气孔)→空气中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页至5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4、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5、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形状的能装水的容器、一瓶水、。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装有水)。演示实验材料:木块(立方体)、玻璃(圆柱体)球、哑铃;五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蒸馏水、雪碧、牛奶、橙汁、酒精、五颗小球。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

  1、实物投影出示五个杯子提问:同学们,你能判断一下,这五个杯子里哪个装的是水?

  1、出讲台判断,说出原因。

  巩固原有的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提出问题,

  引入学习新知识

  1、 实物投影分别出示木块(立方体)、玻璃(圆柱体)、球、哑铃,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

  2、 实物投影出示刚才学生判断正确的一杯水,问:这是什么?

  3、 问:你能猜一猜,水是什么形状的?

  1、 一一回答。

  2、 集体回答。

  3、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说出看法和根据。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三、探究新知识

  (一)认识水的形状

  1、 谈话: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呢?我们光听别人说而不亲自动手去试一试,行吗?

  2、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 指导学生实验。

  4、 谈话: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5、 总结: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不错,水在不同的容器里有不同的形状。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影片)

  6、 提问: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

  1、 集体回答。

  2、 阅读要求。

  3、 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4、 各小组代表把实验报告投影出示,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小组互评)

  5、 观看。

  6、 描述。

  1、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的形状。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

  3、 通过让学生观看自然界里的水的影片,让学生在感受水的壮观的同时,体会到水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

  (二)发现水的流动性

  1、 谈话:水还有哪些特性?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怎样玩?(课件出示操作图)

  2、 与学生一起做实验:

  (1)让水从杯子里流到水槽里,

  (2)用双手拨动水槽里的水。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4、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

  5、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6、提问:你认为这两个实验有什么不一样?

  7、 谈话:同学们,你能告诉你的同学,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8、 提问:谁能大声地告诉我们,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1、集体回答,观看操作图。

  2、与教师一起做这个实验。

  3、回答。

  4、仔细观察。

  5、回答。

  6、回答。

  7、 交流。

  8、 回答。

  1、 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2、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玩”,使学生在自由和信任的课堂上玩得更开心,发现更多。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三)认识水平面

  1、指导学生观察同一瓶里的水的水面。

  2、让学生谈谈发现。

  3、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容器中水的水面。

  4、让学生谈谈发现。

  1、小组讨论,观察。

  2、谈发现。

  3、小组讨论,观察。

  4、谈发现。

  1、 使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水平面。

  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四、思维拓展

  1、 把一张凳子放上讲台,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这张凳子是否放平?小组讨论。

  2、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2、回答。

  1、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水。

  五、板书设计

  一杯水的观察(二)

  1、认识水的形状

  2、发现水的流动性

  3、认识水平面

  六、教学设计的评价(自评)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突破: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是教材里没有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水与石头不一样,水会流动。同样地,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里的讨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桌子是否放平”改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凳子是否放平”,目的有两个:

  一是便于操作(把凳子放上讲台),

  二是让学生理解“放平”,只有理解了,才能讨论。

  (2)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参与。

  (3)关注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4)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

  (5)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6)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9

  内容标准:

  1. 归纳昆虫、鱼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 认识常见动物昆虫、鱼类。

  3. 观察昆虫、鱼类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4. 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认识昆虫类和鸟类,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 观察昆虫类、鸟类的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能力培养

  1. 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2. 学习比较的方法。

  3. 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4. 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交流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合作。

  2. 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3. 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

  “蜻蜓与麻雀”是“生物大家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先从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入手,以 “空中飞”的运动方式,把昆虫(代表动物为“蜻蜓”)与鸟类(代表动物为“麻雀”)两大动物类群合为一课来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的方式,在观察比较各类动物身体结构的异同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大类群动物的基本特征。

  本课是认识鸟类和昆虫类动物。主要包括观察、比较麻雀和蜻蜓的运动器官和外形特征,归纳鸟类、昆虫类的一般特征,并依此对一些常见动物进行判断和分类。

  教学流程

  观察——提问——观察——实验记录——交流——运用。

  重点难点

  经历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等的研究,认识昆虫类和鸟类,从而归纳出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蜻蜓与麻雀的标本、视频影片等,其他昆虫类、鸟类动物的标本、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大家知道哪些动物是在天上飞的呢?这些在天上飞的动物是同一类动物吗?

  目的: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观察和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

  导入:蜻蜓和麻雀能在天空飞行,靠的是什么?(答:翅膀)

  它们的翅膀一样吗?

  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引导:我们要通过哪些途径才能知道它们的翅膀是否一样?(答:观察实物或标本)

  观察:各小组领取蜻蜓和麻雀标本,观察并记录。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目的:通过对实物或标本观察,知道蜻蜒和麻雀的翅膀是不同的。如果翅膀是光滑,透明,有脉纹,较薄,无骨骼的,就是蜻蜓的,蜻蜓的翅膀应该有两对;如果翅膀是外披羽毛,较厚实,内有肌肉和骨骼的,就是麻雀的,麻雀只有一对翅膀。

  三、活动二:观察和比较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导入:蜻蜓和麻雀外表上只是它们的翅膀不同吗?外形上还有其它不同吗?

  出示蜻蜒和麻雀的图片。

  讨论:蜻蜓和麻雀的外形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如何观察才能科学地了解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观察: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归纳:蜻蜓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下方有三对足,背部有两对翅膀,头部有两只复眼……麻雀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躯干上有羽毛,还有一对翅膀和一对足,头部有喙……

  四、活动三: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

  导入:出示鸽子和鹦鹉的标本(或图片)。也可以另找两种其他鸟类代替。

  问题:你认识这两种动物吗?它是蜻蜓的伙伴,还是麻雀的伙伴,为什么?

  活动:观察鸽子或鹦鹉标本,寻找它与麻雀的共同特征。

  归纳:鸟类具有共同的特征。

  活动:播放《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flash课件,在给蜻蜓和麻雀找朋友游戏中了解昆虫和鸟类的外形特点。

  目的:结合分类情况讨论两类动物外形上的共性,认识鸟类和昆虫类。

  五、课堂小结。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理念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太阳钟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太阳钟的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三、教学重点

  日晷计时的原理

  四、教学难点

  日晷计时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一)铺垫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太阳钟

  a.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b.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c.学生回答

  d.教师小结

  2.探究日晷原理

  a.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b.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c.探究原理

  (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3.认识手掌日晷

  1.原来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2、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3、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较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学生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了。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2

  学生分析:

  对模拟声音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周围各种声音。

  2、能比较形象地模拟周围一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3、能用科学的方式描述自己找到的声音。

  4、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并模拟周围的声音,并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先提个问题,别紧张,很简单。平时在学校里,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下课的呢?(生:听铃声)

  师:好。你听(师跺脚),这是——(跺脚的声音)。

  再听(师拍手)你听到了什么?(拍手的声音)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声音绝不止这几种。有一位学者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倾听声音。(板书课题:倾听声音)

  二、猜声音。看谁听得清,猜得准。

  播放课件:

  1、播放第一种声音,指名猜。

  2、播放第二种声音,指名猜。

  3、播放第三种声音,指名猜。

  4、后两个一起播放,看谁都能猜出来。

  同学们猜的都很正确,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用心地倾听声音。

  三、寻找声音

  师:现在正是旅游的好季节,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野外旅游。在这里,你会听到哪些声音呢?你能找出来吗?(播放课件)

  (学生说出一种声音,教师用鼠标点出声音,边点边提示:我指着图上的事物,按鼠标的左键就发出声音,谁愿意到前面来边找边点出声音?)你们找的真准,那你有没有发现青蛙叫与不叫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吗?

  小河和瀑布都是水的声音,它们有什么不同?

  四、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声音。

  在不同的地方,你还听到过那些声音?说得越完整越好。

  生说一个,师提出要求:用“我在……听到过……发出……的声音。”

  你能不能用这个句式来描述一下。

  五、倾听声音

  (课件展示)共同倾听。教师点出一种声音,学生倾听并说出是谁的声音。

  六、游戏巩固。

  1、两个同学一组,一个模仿声音,另一个同学猜。一会到台前比一比,看哪组同学配合得更默契。

  2、师生配合表演。师说:现在,我要到农场去参观,你们都是农场的小动物,我走到谁的面前,叫出谁的名字,你就来模仿它的叫声。

  分别叫出牛、马、羊、狗、鸡、猪。

  七、

  刚才我们听到了这么多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提问题)

  下节课一起来研究,下课。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3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特制定本学期科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

  “常见材料”是全册书的引入单元,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材料、关心新材料。“声”“光”“电”“磁”四个单元分别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质。“声”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等探究能力。“光”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能让光线通过、光沿着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线路可以改变等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和能力。“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讨论到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信息与通信”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了解都声光电磁知识的应用引起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科学事实。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能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3、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蒸发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4、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及奋斗目标

  15、制作小磁针 2课时

  16、磁的应用 2课时

  (六)、信息与通信5课时

  17、传递信息 2课时

  18、通信的发展 1课时

  19、畅想通信 2课时

  九、教学进度表: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4

  教学要点:

  初步尝试猜想与假设,了解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想象。

  2、能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初步了解科学家猜想的有效途径,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

  教学过程

  1、大胆猜想

  同学们,在生活中充满着神奇的科学奥秘,人们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并力求寻找到正确的答案。现在老师这有一些有趣的问题,你们想猜猜看吗?(想)课件出示问题与画面,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提问题,另一组则对这些问题进行猜想。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做的最棒。(游戏活动)

  2、讨论猜想的依据

  在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问题起因的猜想,还是对问题结果的猜想,以及对过程的猜想,人们都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不同程度的说明和解释。通过刚才的猜想,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并说一说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阅读《海洋变成了高山》。

  全班交流科学家猜想的途径以及自己的收获。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第二课《降落伞》。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降落伞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降落伞下落速度与降落伞的哪些因素有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合理地选择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2、开展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降落伞的下落速度与伞面大小、伞绳长短、重物的轻重等诸多因素有关系。

  教学准备:

  伞面,绳子,重量不同的重物,透明胶、剪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如果一个鸡蛋直接从三楼掉下来,鸡蛋会怎样?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鸡蛋从三楼掉下去不坏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3、观察降落伞看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二、初步感知、动手实践。

  1、学生自读“做个降落伞”,了解降落伞的制作方法及过程。

  2、小组合作制作降落伞,教师巡视指导。

  3、制作好降落伞的同学可以试着玩一玩降落伞,比一比,从同样的高度下降,谁的降落伞下降得最慢?

  三、观察与实验

  1、猜想:根据自转旋翼的知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降落伞的下降的速度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2:谈话:同学们的每一个猜想都值得去研究,那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实验)在实验之前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3、引导学生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四、表达与交流。

  1、学生交流:请学生交流研究的问题,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2、师生小结:影响降落伞的下降速度快慢的因素有那些?

  3、想一想:除了降落伞以外,还有什么物体也在空中飘?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降落伞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降落伞

  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伞面的大小

  伞绳的长短

  重物的轻重

  反思: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制作参差不齐,极大影响了实验探究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教师演示的环节以帮助学生制作和分析。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翠鸟》教学设计01-01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1-22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教学设计12-30

精品教学设计02-28

小班教学设计02-22

iuv教学设计02-18

zcs教学设计02-17

《夜色》教学设计01-13

《种子》教学设计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