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时间:2024-01-31 11:16:08 博耿 初中数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通用10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通用10篇)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1

  一、目标与要求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

  5.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

  三、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

  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5.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6.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7.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8.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9.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

  10. 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顶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是三角形的一边的延长线;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4)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12.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3.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14.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5.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6.多边形的分类:分为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又可称为平面多边形,凹多边形又称空间多边形。多边形还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各边相等且各内角相等。

  17.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8.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9.公式与性质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20.多边形外角和定理:

  (1)n边形外角和等于n·180°-(n-2)·180°=360°

  (2)多边形的每个内角与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所以n边形内角和加外角和等于n·180°

  21.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n(n-3)/2条对角线。

  六、经典例题

  例1如图,已知△ABC中,AQ=PQ、PR=PS、PR⊥AB于R,PS⊥AC于S,有以下三个结论:①AS=AR;②QP∥AR;③△BRP≌△CSP,其中( ).

  (A)全部正确 (B)仅①正确 (C)仅①、②正确 (D)仅①、③正确

  例2如图,结合图形作出了如下判断或推理:

  ①如图甲,CD⊥AB,D为垂足,那么点C到AB的距离等于C、D两点间的距离;

  ②如图乙,如果AB∥CD,那么∠B=∠D;

  ③如图丙,如果∠ACD=∠CAB,那么AD∥BC;

  ④如图丁,如果∠1=∠2,∠D=120°,那么∠BCD=6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个.

  (A)1 (B)2 (C)3 (D)4

  例3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中,画出,△DEF和△DEG(F、G不能重合),使得△ABC≌△DEF≌DEG.你能说明它们为什么全等吗?

  例4测量小玻璃管口径的量具CDE上,CD=l0mm,DE=80mm.如果小管口径AB正对着量具上的50mm刻度,那么小管口径AB的长是多少?

  例5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4,0)、B(1,0)、C(0,-2)三点.请按以下要求设计两种方案:作一条与  轴不重合,与△ABC的两边相交的直线,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并且面积是△AOC面积的分别在下面的两个坐标中系画出设计图形,并写出截得的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2

  1、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三角形包括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包括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

  三角形包括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和斜三角形

  斜三角形 包括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和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 角的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4、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3、全等变换

  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

  全等变换包括一下三种:

  (1)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

  (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180°,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

  (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叫做旋转变换。

  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2、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3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1三角形的边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1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7.2.2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3.1多边形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7.4课题学习镶嵌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4

  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让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渡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较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来探讨。

  (2)、课堂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较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较更好。

  (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不理解。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5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着重介绍了三角形的三种特殊线段,已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等知识是学习本节新知识的基础,其中三角形的高学生从小学起已开始接触,教材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从高入手,利用图形,给高作了具体定义,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高为线段,进而引出三角形的另外几种特殊线段——中线、角平分线。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与垂线、角平分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习作图、观察与探究,会发现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各自交于一点,这为以后三角形的内心、重心等知识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本节内容也是日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的垫脚石。故学好本节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三角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定义的理解及画法的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而三角形的高由于三角形的形状改变而使其位置呈现多样性,学生难以掌握,故在各类三角形中作出它们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作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根据这一目的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

  2、能正确作出一个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3、通过观察、探究、画一画、折一折与描述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推理能力。

  重点: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并能在具体三角形中画出它们

  难点:在各种三角形中作出它们的高

  二、 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 :利用张师傅如何将一块三角形的地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块三角形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去简单分析思路,目的使数学能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更能贴近学生生活,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节内容的求知欲,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性 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他们自由探究中发现,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何三个探究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才取消组建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作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更大的收获。

  3、运用多媒体等作为教辅工具,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扫除学生从形象思维难以跨越到抽象思维的障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1、本节重点是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难点是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准确理解、作图与正确运用,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运用好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画图入手,从大量的活动入手获得三种线段的直观形象,进一步架起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既可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积极交流,表达思想又可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本节课中我让学生以小组进行探究,归纳图形特征,做到仔细观察,大胆探索,勇于发现,抽象概括。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知: 从生活实例引出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预习检查:以题组的形势

  考点1:三角形的高

  1.如图7.1.2-1,在△ABC中,BC边上的高是________;在△AFC中,CF边上的高是________;在△ABE中,AB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2.如图7.1.2-2,△ABC的三条高AD、BE、CF相交于点H,则△ABH的三条高是_______,这三条高交于________.BD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

  3.如图7.1.2-3,在△ABC中EF∥AC,BD⊥AC于D,交EF于G,则下面说话中错误的是( )

  A.BD是△ABC的高 BD是△BCD的高 C.EG是△ABD的高 D.BG是△BEF的高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说课稿

  图7.1.2-1 图7.1.2-2 图7.1.2-3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5.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一定在( )

  A.三角形内部 B.三角形的外部 C.三角形的内部或外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考点2:三角形的中线与角平分线

  6.如图7.1.2-5所示:(1)AD⊥BC,垂足为D,则AD是________的高,∠________=∠________=90°.

  (2)AE平分∠BAC,交BC于E点,则AE叫做△ABC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说课稿∠________.

  (3)若AF=FC,则△ABC的中线是________,S△ABF=________.

  (4)若BG=GH=HF,则AG是________的中线,AH是________的中线.

  图7.1.2-5 图7.1.2-6 图7.1.2-7

  7.如图7.1.2-6,DE∥BC,CD是∠ACB的平分线,∠ACB=60°,那么∠EDC=______度.

  8.如图7.1.2-7,BD=DC,∠ABN=7.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说课稿∠ABC,则AD是△ABC的.________线,BN是△ABC的________,ND是△BNC的________线.

  9.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个数为( )

  (1)D是△ABC中BC边上的一个点,且BD=CD,则AD是△ABC的中线

  (2)D是△ABC中BC边上的一个点,且∠ADC=90°,则AD是△ABC的高

  (3)D是△ABC中BC边上的一个点,且∠BAD=7.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说课稿∠BAC,则AD是△ABC的角平分线

  (4)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都是线段

  A.1 B.2 C.3 D.4

  3、探究活动1:探究三角形的高,师提出问题,生独立解答,教师关注学生对高和边的对应关系是否明确,并结合图形引出三角形高的定义,并且利用图形,让生用语言描述,师加以修正,目的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与语言表述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的高是一条线段。为了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让小组之间合作完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边上的高。小组交流,归纳三角形高的特点,再让他们叙述小组所探究的结论,师加以适当修正与鼓励。

  在活动中,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多方位的加以探究

  ②学生能否用流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③学生能否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感受数学结论的正确性。之后设计的是巩固性练习,通过学生练习,对三角形高的的有关知识加以巩固,让学生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探究活动2 : 探究三角形的中线:学生在画一画中体会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探究活动3: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首先让学生折一折,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折痕是否平分三角形的内角,之后分小组折叠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小组交流,归纳三角形角平分线的特点,再让他们叙述小组所探究的结论,师加以适当修正与鼓励。从而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5、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先以抢答形式解决问题1、问题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有关概念,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练习是一个综合性题目,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复杂图形中抽取基本图形,从而加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运用以增强直观性。

  6、感悟与收获: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理解。

  7、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例,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及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充分体现数学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6

  教学内容分析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会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并安排在第二学段。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用它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验证,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猜测意识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关键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根小棒、三边关系试验报告单每组四根小棒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

  教学过程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手上拿的是什么?(三角板)它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复习旧的知识,使新旧知识之间有很好的连接

  2分钟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的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师: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三、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做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换一根小棒

  师:怎样换?同学们说的都是你们的猜想(课件演示猜想1)

  1、学法指导师:你们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操作要求:(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2、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小组上台展示,3厘米、8厘米、10厘米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不能3厘米、5厘米、8厘米不能5厘米、8厘米、10厘米能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3、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 8)你很会观察。

  (课件演示)师:再说3、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重合了不能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10、8+5>10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4、4+8>3、3+8>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生:3+4>5、3+5>4、4+5>3,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四、运用结论,加深理解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下面让我们来判断几道题目

  1、快速判断。

  3cm、5cm、() 4cm

  7cm、4cm、() 2cm

  6cm、3cm、() 1cm

  2cm、3cm、() 3cm

  师:为什么围不成?你是怎么判断的?

  2、出示P82例3图

  这是小明上学的路线图,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他可以怎样走?

  3、这几条路中,哪条最近?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在生活中还看到了这么一种现象:(课件演示)公园里有一条这样的路,路的两旁是草坪,为什么很多人都往草坪中间走?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平时多观察、多动脑,你一定能成为数学的好朋友。

  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找出问题的原因反复试验,加深同学的理解,猜想验证,发现其内在规律增强小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同学发言及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尝试找出原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自主发现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运用练习,巩固学习的知识,加深印象

  3分钟5分钟7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5分钟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巩固应用部分的三个环节,是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分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三个层次。并与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相结合,既能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新理念,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以上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将会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又通过摆图形,寻找数据间的关系;又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确定图形的存在性和图形具有的性质,使数形紧密结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对不同类型三角形都具有的共性归纳总结,渗透了数学的归纳思想。教学中始终以这一核心的思想为教学灵魂,时时渗透,处处体现。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7

  1.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2.三角形的表示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边AB可用边AB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三个顶点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注意:

  (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

  (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

  (3)△ABC是三角形ABC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

  (1)三角形的中线(在中文中,中有中间的意思而在这里就是边上的中线)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C上的中线.

  ②BD=DC=1/2 BC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注:这点叫重心:当我们用一条线穿过重心的时候,三角形不会乱晃)

  ③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AC的平分线.

  ②∠1=∠2=∠BAC.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注:这一点角三角形的内心。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③用量角器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①AD是△ABC的BC上的高线

  ②AD⊥BC于D

  ③∠ADB=∠ADC=90°.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

  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垂心)

  ③由于三角形有三条高线,所以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就有三种(因为高底不一样)

  4.三角形的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数学加法心算技巧

  1、分裂再凑整数加法;

  比如;8+5=13,先把“5”分裂成“2”和“3”;那么就是8+2+3=10;

  2、比如;77+8=85,先把“8”分裂成“3”和“5”;那么就是77+3+5=85;

  3、变整数再减去

  比如,26+18=44,把“18”变成“20-2”,那么就是26+20-2=44;

  4、比如;387+983=1370,把“983”变成“1000-17”,那么就是387+1000-17=1370;

  5、错位数相加

  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个位的;

  51+15=66;这样算:5+1得6;1+5得6;两6合拼

  72+27=99;这样算:7+2得9;2+7得9;两9合拼

  63+36=99;这样算:6+3得9;3+6得9;两9合拼

  52+25=77;这样算:5+2得7;2+5得7;两7合拼

  6、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十位的;

  78+87=165;这样算:7+8=15,再把“15”两个数字“1”和“5”相加得6,把这个“6”放在“15”的中间,得出“165”;

  67+76=143,这样算:6+7=13,再把“13”两个数字“1”和“3”相加得4,把这个“4”放在“13”的中间,得出“143”;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

  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有重视课本的内容、通过联系对比进行辨析、多做练习题、课后总结和反思等等。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8

  有许多内容我们教过多次,但如何教教学效果更好,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回想一下,有许多想法: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知道,只不过那时是通过度量得出来的。因此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和方法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如何证明这一结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在上新课之前,我事先让每个学生剪好了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验证。教学中,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剪下来,把三个内角拼合在一起,会得到一个180°的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快进入状态,积极性较高。并且有的小组整出了多种拼合方法,还有一个小组通过折叠的方式来验证,我都及时给予肯定。接下来让学生把得到的'图形画在练习本上,从中有没有受到启发,探索出证明思路。这一过程中,有些同学能拼出但画不出图形,导致了找不出证明的方法。下一步在证明的时候,有的同学能说出理由,但写的时候无从下手。说明学生不论是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几何语言方面的表达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在后续的学习中需要慢慢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能学会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并掌握其性质,会作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

  过程性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想象、动手做、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问题的发现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性质的灵活应用。

  难点: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活动内容: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的顶点、三边、内角、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同学们现在看老师利用一支铅笔就可以支起一个三角形(演示),你能做到吗?

  二、探究归纳

  1、活动内容:

  活动一:复习线段的中点定义和确定线段中点的方法,类比得出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和三角形中线的作法。

  (1)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2)三角形中线是条线段,如图线段AD。

  (3)几何表达:∵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BD=DC=BC。

  (4)三角形ABD和三角形ACD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性质(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分别讨论)。

  (1)在纸上任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并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也有同样的位置关系吗?动手画一画。

  (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三角形一条中线吗?你能折出它的三条中线并探究其位置关系吗?

  结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2、活动内容:

  活动三:类比角平分线定义以及三角形三条中线位置关系的探究过程探究三角形角平分线定义以及位置关系。

  (1)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条线段,如图线段AE。

  (注:角平分线是条射线,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条线段)

  (3)几何表达:∵AE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1=∠2=∠BAC(或∠BAC=2∠1=2∠2)。

  (4)分组画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并探究其规律。

  (5)用折纸的方法探究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位置关系。 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内部)

  三、交流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收获,同时也可以谈谈你还有没有什么困惑。

  思考:一块三角形的`煎饼,要把它分成面积大小相同的6块应怎样分?你有多少种分法?如果限定只能切三刀呢?

  四、检测反馈

  1、AE是△ABC的中线(如图),那么BC=××BE。

  2、三边均不等长的△ABC,若在此三角形内找一点O,使得△OAB,△OBC,△OCA的面积均相等。判断下列作法哪个正确?

  A、做中线AD,再取AD的中点O

  B、分别作中线AD,BE,再取两中线的交点O

  C、分别作高线AD,DE,再取两高线的交点O

  D、分别作∠A,∠B的平分线,再取此两角平分线的交点O

  3、在△ABC中,CD是中线,已知BC—AC=5 cm,△DBC的周长为25 cm,求△ADC的周长。

  4、如图,在△ABC中,∠BAC=68°,∠B=36°,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P88习题4.3第1,3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条 画出三条线段 主要线段

  七、教学反思

  1、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法一定注意灵活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数学体验和不同的收获。

  2、三角形的中线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找到画出,尽管这部分内容不难,但准确画出确是对概念的直接应用,尤其注意对不同类型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画法进行练习,对后继学习理解三角形高的定义和画法也是有积极帮助的

  3、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必须创设生活化的现实情境。所以这节课中,设计了教学情境引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充分作好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一个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3)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所学的舞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 10

  认识三角形

  1、关于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按角的分类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里要注意两点:

  ①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三角形就不存在;②三条线段“首尾是顺次相接”,是指三条线段两两之间有一个公共端点,这个公共端点就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关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根据公理“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可得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性质定理,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另一个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对于这两个性质,要全面理解,掌握其实质,应用时才不会出错。设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a、b、c则:

  ①一般地,对于三角形的`某一条边a来说,一定有|b—c|

  ②特殊地,如果已知线段a最大,只要满足b+c>a,那么a、b、c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如果已知线段a最小,只要满足|b—c|

  ②一个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③一个三角中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3、关于三角形的中线、高和中线

  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②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

  ③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但三角形的高却有不同的位置: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如图1;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恰好是它两条边,如图2;钝角三角形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如图④一个三角形中,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掌握正确做题方法

  数学学习离不开做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做到举一反三,既然做不到我们就需要用用大量的题来弥补,但是做题也不能盲目的去做。第一,做题要由易到难,第二,做题要先专题后限时模考,第三,做题要学会整理错题,第四,做题要学会分析试题,第五,做题要会猜题。

  2、巩固基础知识

  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点是由浅入深的,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识记理解公式、定理,运用公式、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深化与提高。

  3、发现规律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多发现规律,不要总是硬套公式,可以尝试一下思维的转换,这样可能给自己带了不一样的转机,其实数学和其他的科目是一样,可以用其他的话代替,但是意思并没有转变,数学的公式也是一样,最终的答案是一个。

  4、保持好心态

  心态问题是影响考试的最重要的原因。走进考场就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要信心十足,要相信自己已经读了一千天的初中,进行了三百多天的复习,做了三千至四千道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收获的时候,自己会取得好成绩的。反过来,如果进考场就底气不足,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发挥。

  5、总结梳理,提炼方法。

  数学复习的最后阶段,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梳理,应重视教材,立足基础,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用的基础上,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题型的总结梳理,应摆脱盲目的题海战术,对重点习题进行归类,找出解题规律,要关注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

  三角函数公式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α=∠α的对边/斜边

  cosα=∠α的邻边/斜边

  tanα=∠α的对边/∠α的邻边

  cotα=∠α的邻边/∠α的对边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三角形】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认识三角形知识点04-21

初一数学知识点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点10-17

初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相交线与平行线07-18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知识点05-11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垂线的性质与判定知识点02-18

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知识点08-29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10-06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07-21

初二数学关于全等三角形知识点04-01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的知识点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