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1-06-20 12:44:3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九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案例背景:

  《我要一本书》叙述了罗蒙诺索夫小时候随父亲去打渔,遇到狂风巨浪,他勇敢地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了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父亲要奖给他一件鹿皮上衣,而他却要一本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故事赞扬了罗蒙诺索夫与狂风大浪搏斗的勇敢精神及热爱读书的好品质。

  我曾两次上过这篇课文,印象中学生通过学习了此文,又认识了一位俄国的科学家,他的勇敢和强烈的求知欲打动了许多学生。但有关他的其他信息一概不知。今天,我又面对这篇文章,一时考虑了良久,如果我还是按照前两次的上法让学生感悟课文,深悟人物的品质,在倡导新理念的今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走近他,进而学习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呢?我想到了电脑,通过查阅,发现罗蒙诺索夫原来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曾创立的大学现在被改名为罗蒙诺索夫大学。小时候家境贫寒,他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还是一一地克服了困难,就是这位科学家,在音乐、美术、文学、天文等十几个领域中都有建树,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大家”。有了这么一个“发现”,我决定让学生课外去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信息,通过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理解课文。以下就是我的实践与想法。

  二、案例分析:

  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实现信息的互动。

  [片段一]:

  出示句子:罗蒙诺索夫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为什么罗蒙诺索夫要扎紧吹落的帆?因为海上起了大风,如果不把帆船上的帆扎紧的话,船会被浪打翻的。

  师:谁知道帆船?

  生:帆船是靠风力来吹动的。

  生:帆船帆船,必须有帆,如果没有帆不仅不能向前进,而且还会摇晃,最后会翻身的。

  师:那现在帆――

  生:现在帆吹落了,渔船就不平稳,船会沉下去。

  师:所以说船在――

  生:颠簸。

  [片段二]: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他的勇敢?

  生:小时候罗蒙诺索夫经常跟着父亲出海打渔,因为在海上打渔很危险,他这样做,可以看出他的勇敢。

  生:从图片里我观察到风很大,浪也很大。这也说明他很勇敢。

  生:我从“扎紧吹落的帆”这几个词中体会到他很勇敢,因为爬上桅杆已经很吃力了,现在要爬上摇晃的桅杆还要抱紧桅杆,很容易掉下去的。

  师:那你知道桅杆吗?

  生:有二三层楼那么高。

  生:可能有20多米那么高。

  生:有五六米那么高,爸爸告诉我,相当于二层楼房那么高。(还拿出搜集的图片做了展示)

  (学生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那么高!”)

  师:是呀,多高呀!当时这桅杆还是――

  生:还在不停地摇晃着。

  生:这样爬上去就更加危险。

  生:如果罗蒙诺索夫不抱紧桅杆的话,他就要掉到海里去。

  生:当时风很大,把帆都吹落了,现在罗蒙诺索夫却要用尽力气把帆扎紧,很不容易。而且我还从“渔船慢慢平稳下来”这几个词中体会到帆扎紧后,风力还是很大,渔船是慢慢地平稳下来的。

  师:在他的努力下,原来颠簸的渔船总算――

  生:平稳下来。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他的勇敢,自己试试。(发现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老师发现你读得很好,请你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罗蒙诺索夫爬上桅杆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他爬上摇晃的桅杆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我这个地方读得很慢。

  [评析]:

  在上第一课时时,有学生就提出“桅杆是什么?帆船上的帆到底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从许多学生一脸茫然的神态中我知道学生的期望,有的虽然说了,但也没能让更多学生领会。我想,与其由老师告诉他们这些知识,还不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信息(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让孩子们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搜集信息的能力。

  “桅杆”学生没有亲眼见过,学生通过了解,知道桅杆有二、三层楼那么高,还拿来图片做了展示。当时桅杆是摇晃的,那更是难上加难的事了,我们一般爬竿都觉得不太容易,更何况罗蒙诺索夫是不顾一切,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了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这样,罗蒙诺索夫和风浪搏斗的勇敢形象就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

  带着问题去搜集信息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丰富的信息又为学生的互动提供了保证。

  适时地展现信息,提高信息的互动。

  [片段三]:

  “难道一件皮上衣还比不上一本书吗?”父亲的意思是——

  生1:皮上衣是很珍贵的呀,怎么要一本书,不要皮上衣呀。

  生2:一件皮上衣比一本书贵多了。怎么只要书,不要皮上衣呢?

  生:难道一件皮上衣比一本书差吗?

  生3:老师,我知道罗蒙诺索夫的第一本书不是他父亲给他买的,他和父亲到邻居家,罗蒙诺索夫看见邻居家有一本书,他很想看,就向人家借。可邻居的小孩却要罗蒙诺索夫三天之内为他们捉一只小海象,才肯借给他。小海象不是这个季节养的,很不容易捉到。罗蒙诺索夫给一个商人无偿地干了四天活,才换来了一只小海象。可后来邻居家的小孩又刁难他,让他在坟地上睡一夜就把书借给他。罗蒙诺索夫太想看这本书了,真的在坟地上睡了一夜,于是那两个邻居看他这么要看书,只能把书借给了他。

  师:听了刚才张立然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生:他想要一本书,连在坟地里睡一夜都愿意,他真爱学习。

  生:要是我的话,我肯定不敢一个人在坟地里,更别说睡一夜了。

  生:刚才张立然的资料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了罗蒙诺索夫的爱学习,我们以后也要向他学习认真地去搜集。

  师: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带给我们这么多信息。

  [评析]: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儿地发布给大家,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本课的教学中,在理解罗蒙诺索夫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开始三位学生的回答只局限于对文本的认识,而第四位同学则从查到的资料中选出很有代表性的小故事给予展示,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罗蒙诺索夫为了要一本书,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了。此时,一个勤奋好学,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少年仿佛“立”在了学生面前,再高大的形象在他面前也会显得渺小。

  及时地给予评价,激活信息的互动

  [片段四]:

  师:他长大以后真的有出息吗?

  生:他是个科学家。

  生:还是一个画家。

  生:我从网上查到资料,他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哲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在13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有学生在底下说:“真厉害!”

  生:我也查过,罗蒙诺索夫还自己创立了一所大学,现在这所大学叫罗蒙诺索夫大学。

  师:罗蒙诺索夫真的很了不起,老师发现你们也很了不起,课外查到那么多资料。

  [评析]:

  教师鼓励赞美的话能激发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也许还能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信心肯定倍增,而另外的学生也会以这位学生为榜样,这就激发了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片段三]和[片段四]中,我及时地对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评价,给予了肯定,这样,孩子们乐于把自己知道的、搜集的告诉同伴,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表达信息,进而生成新的信息。

  走出课堂,提升信息的互动。

  [片段六]:

  师:他从小就喜欢提问题,那我们能不能像他那样提问题?

  生:海豚为什么那么聪明?

  生:海是怎么形成的?

  生:海上的天气为什么会那么恶劣?

  ……

  师:同学们脑子里也有许许多多的疑问。怎么解开这些疑问呢?

  生:多看有益的书。

  生:上网查资料。

  生:从报刊上看。

  生: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

  师:我们可以从各种渠道去查资料,去发现,也可以和同学去交流,来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让我们也像罗蒙诺索夫那样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成为一个爱书本、有出息的人。

  [评析]:

  “天地大课堂,万物皆书卷。”信息源于生活,要使学生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就必须走出课堂。正如学生说的: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从丰富的生活资源中汲取鲜活的信息,应用于课堂,服务于课堂,以更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提升再次信息的互动。

  三、反思:

  这一次上课后的感受与前两次完全不同。孩子们也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他们走进生活,走进网络,向父母,向他人请教,向书刊查阅,借助先进的信息资源,上网查寻所需资料,他们各显神通,多渠道地搜集信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搜集的信息帮助解决问题,打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使参与学习的群体获取了新的信息,教师运用鼓励性评价,激起了全班学生收集、交流的欲望,师与生、生与生的信息处于良性动态交流之中。信息的互动让孩子们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参与,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三、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五、作业: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一、二则寓言。正音: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断气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疲惫不堪

  曰:说

  病:在课文里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趋。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趋:半包围结构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A: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B: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A:名学生读。

  B: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C: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D: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两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语文教案 篇5

  《难忘的启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写了那几件事。

  2、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童年的生活是难忘的。童年的启蒙老师更使人难忘,他们更能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因为是他们打开了我们知识的大门;在我们童稚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能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难忘的启蒙》。(板书课题)师提问学生对“启蒙”的理解。

  二 认真学课文,理解内容,展开联想。

  1、师述:启蒙老师为什么使我难忘呢?他有什么优秀的品质激励着我们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作者从哪些事中悟出了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呢?默读课文后和同学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

  三 教师小结:

  1、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对,正是因为启蒙老师们的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能在孩子们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你们同意老师的看法吗?(同意)那好请大家在学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名两位学生朗读九、十自然段)

  2、大家想想:这些段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四 延伸:

  师述: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好。说明了大家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了解,现在你们还不懂事,老师的一次次表扬可能对你的帮助特别大;老师的一点关怀可能使你感到特别温暖;老师的一次批评可能对你的触动特别大;当然有时老师也可能让你受了委屈,联系实际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呢?(指名交流)

  五 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作者紧紧围绕“难忘的启蒙”这个题目,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分别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勤勉、正直、诚实的高贵品质。这样写的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六 布置作业:

  标出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17 难忘的启蒙

  组织演讲 —— 爱国

  启蒙老师 老师的批评(两次) —— 正直 诚实 勤勉 难忘

  对日语课的宽容 —— 爱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就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集中探究课文是怎样表现“慈”和“深”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明白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背诵。)

  你们明白诗歌赞颂的是什么吗?(母爱)

  2、历来的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来赞扬母亲。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深(指板书,引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三、 了解我的家境的贫困(1——4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明白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对你而言,买这样一本书容易吗?可对于当时的梁晓声,买书容易吗?(不容易)

  2、请你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情?

  3、理解“失魂落魄”

  (1)“失魂落魄”什么意思?(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2)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很想要书,但苦于家境贫寒)

  4、介绍梁晓声的家境

  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个年代,工人的工资是20几元,学生的学费是3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舍不得吃炒菜。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27元。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家庭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四、 入景融情,感悟情深

  1、面对这样的家庭情况,我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照理说,梁晓声拿到钱,可以去买书了,心情应该是——高兴,开心。可是文中的我拿到钱,却是什么反应?(鼻子一酸)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2、为什么鼻子一酸呢?请你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请用笔恭恭敬敬地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交流

  A、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1) 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环境很差)

  (2)“震耳欲聋”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耳朵快要被震聋了。)

  (3)假如这样的噪音向你扑面而来是什么感觉?(很难以忍受)

  (4)可是母亲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起读。

  从我去到离开,这噪声停止过吗?读

  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前天的?明天?后天?

  作为儿子看到这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滋味?(很心疼、很难过)

  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的一个令人烦躁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我怎能不——鼻子一酸。

  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B、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抓“极其瘦弱、弯曲、烤”)(母亲的工作环境很不好,母亲很辛苦)

  (2) 母亲的背已经是极其得瘦弱了,当我看在眼里时,是什么感受?(心象被万根钢针扎了一样)

  (3) 这样,我又怎能鼻子不酸了。

  C、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 此刻,看到母亲你是什么感觉?(吃惊、心酸)

  (2)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啊!仔细观察这些句子,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连续使用三个“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出现在句子后面)对比读。有什么不同?(反复强调我的吃惊,母亲的疲惫、劳累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它从心底发出呼唤“我的母亲”所以连续出现)请你带上这样的感觉,再读这个句子。

  (3)听老师范读,指名读。

  (4) 如果我今天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读出母亲的辛苦;如果我不近距离观察母亲,我又怎会懂得母亲的疲惫,读出疲惫。这般辛苦的母亲不禁让我“鼻子一酸”。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如果说这句话是慢镜头的话,那你能找到一组快镜头吗?

  D、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读完这句话,带给你最深的感觉是什么?(忙碌)

  (2) 哪个词语给了你这样的感觉?(立刻又)你能给立刻找个近义词吗?(马上、立即等)

  (3) 既然“立刻”有这么多的近义词,那完全可以把立刻换掉几个,让整个句子变得更更丰富一些,更有变化一些,是吧?你把这些近义词放进去,读读,和我们课文上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同?(用四个立刻母亲工作的节奏很强,很忙碌,一刻也不能停顿。)指名读

  (4) 母亲你是如此的憔悴,你就不能停一停吗?母亲你是如此得瘦弱,你就不能歇一歇吗?母亲你是如此的疲惫不堪,你就不能喘口气吗?(不能,我还得养家糊口,还要供你们上学,还要……)

  然而,当儿子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E、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母亲竟然是这样说的,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读。

  (2) 你的目光定格在哪个词呢?把“塞”字圈出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母亲是怎样地塞?(毫不犹豫、使劲、坚定……)

  (3) 你说这是怎样的一塞?放进去,读一读。

  是的,不要小看这几个词语,这几个词语说明母亲在塞钱的那一刻,她想过吗?(没有)是啊,这是迅速地塞,这是使劲地塞,这是毫不犹豫地塞,我们再来读的这个句子。

  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哪里是钱啊?是什么?(母爱)

  是的,是爱,是普通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纯真的爱,这一切都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

  五、拓展延伸

  就这样,我鼻子一酸,攥着母亲的血汗钱,攥着母亲的疲惫,也攥着母亲那无私而有伟大的爱,跑了出去……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同学们,拿出笔,请把你的内心的独白写在纸上,可以写你的悔恨,可以写你的自责,可以写你的激动,也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懂事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要明白小猫、小鸡是怎样写贺年卡的。

  教学准备:

  1.小鸡、小猫的头饰。

  2.准备一些不同样子的精致的贺年卡。

  3.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要求: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朋友,新年快到了,你怎样向家人、老师和同学祝贺新年?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

  1、自由读全文,把要认识的字作上记号,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它。

  2、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读一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要认识的字,学生读出字音,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

  2、教师读字音,学生举卡片,看谁举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一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四)写字。

  1、读要求会写字卡片。

  2、介绍自己的记字方法,老师指导书写。

  3、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运笔方法。

  5、学生先描写一个,再写两个。(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执笔和写字姿势。)

  (五)作业。1、生字各写一行。

  2、熟读课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要求: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猫、小鸡是怎样写贺年卡的。

  一、复习巩固。

  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生字。

  2、阅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 第一段有几句话?什么时候谁给谁写贺年卡?理解“新年”、“城里”、“乡下”。

  ② 教师引读:小猫是怎样给小鸡写贺年卡的?找出描写小猫动作的词。

  ③ 第二段有几句话?小鸡在什么时候收到了小猫的贺年卡?收到贺年卡小鸡是什

  么样的心情?该怎么读?

  3、用学习一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三四自然段,交流讨论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鸡小猫的友情。

  三、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四、总结课文。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森林 茁壮成长

  蓝天 飞翔

  29 贺年卡 大海 迎风破浪

  太阳 智慧献祖国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指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指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指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指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指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思考: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语文教案 篇9

  《门上的画》

  故事:门上的画(小班语言)

  设计意图:

  对于刚入园一个多月的幼儿,我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小动物入手,选择了故事《门上的画》作为教学内容。。

  3、培养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

  准备:

  小鸡头饰。小白兔、小猫、小狗图片。三扇可以开的门,门上分别画有鱼、萝卜、肉骨头。欢快的音乐磁带。

  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

  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快乐地游玩。

  二、创设情境,理解故事:

  师:今天我要去小狗家做客,可我不知道小狗的家在哪里,你们愿意和我一块儿去找小狗的家吗?

  (在音乐的伴奏下,和幼儿一起开着汽车去找小狗家)

  (1)来到了门上画着鱼的家门口。

  这扇门上画了什么?这是小狗的家吗?

  (敲门)(出示门后的小猫)

  引导小朋友和小猫有礼貌地打招呼。

  小猫为什么要在门上画上小鱼呢?

  (2)开汽车再去找,来到了画有萝卜的家门口。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九篇】相关文章: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7篇05-08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模板5篇07-07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03-09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集合5篇02-03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集合6篇01-25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集锦6篇01-06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7篇02-13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1-31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01-11